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次卷题型覆盖地理基础判断、区域分析、资源与产业发展等,全面考查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地球与地图(20%)、中国地理(50%)、世界地理(30%),聚焦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如冷鲜物流、水资源调配等,强化知识迁移。整体突出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注重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
二、本次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选择题
基础尚可,综合欠佳:地球运动(第1-3题,约70%正确率)掌握较好,但区域因果分析(如第18、23-24题,约40%-50%错误率)薄弱,无法整合环境、交通、技术等多因素。
区域理解肤浅:冰岛“冰与火”成因(第23题,约50%正确率)、农业措施(第12题,约40%失分率)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理解分析。
(二)综合题
信息提取与表述:几内亚材料(第26题)漏关键信息(如“矿产丰富”),术语不规范(如“降水多”代“气候湿润”),逻辑混乱(因果倒置),失分率约为30%-40%。
知识应用局限:百色蔬菜种植(第27题)未全面分析气候、地形、水源(约40%失分率),且分析时生搬硬套,未能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题过于模式化,反映对地理要素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今后努力的方向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综合思维训练:
设计“区域-产业-资源”整合课(如“中国农业-冷鲜物流-经济发展”),通过案例串联知识点,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2.进行课堂“错题重构”:
引导学生从知识、逻辑、表述三方面修正,规范答题语言(如“涵养水源”“产业升级”等术语强化)。
3. 优化解题技巧:
整理《常见综合题答题模板》,梳理“资源开发”“工程意义”“农业发展”等题型的答题框架(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影响”),强化术语使用(如“涵养水源”“产业升级”)。
4. 进行“材料精读”专项训练:
通过标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