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书店、书摊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很久以前的书店,还不像现在这样越来越多元化经营,也不算什么特别的情怀与文化载体。大多数的书店,都在主要卖着各种学生用的教辅书。但是,即使是大海捞针,也能捞到一两本心头好。
然而书店去得再多,也不过是去蹭书的,买的时候甚少。小时候是因为确实是没有钱,等自己赚到钱之后,明白打工的辛苦,便会更谨慎地去购买。所谓好书难得,很多的书,都是看过后买下收藏,以便往后再重读。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能在书店的那短暂的翻阅,就提起兴趣,非君不可。
如果买到一本读下来之后,无甚收获的书,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方为上上策。自己不觉得是好书,没有那个脸皮送人。扔了肯定可惜、当废品卖了也是可惜,毕竟树木是需要珍惜的资源,印刷成册顺利出书也是别人付出许多的劳动成果。从前还能找到手旧书的旧物市场,回收的价格虽便宜,但也确实是个好去处。只是那么多年过去,物质生活好太多了,本来就少有的旧物市场,直接便是不见踪影。
所以,如果一家书店不能有偿借阅,其实渐渐地去得便会少。但仿佛,可以借阅书籍的书店,是从有到无的。大概是因为,随着网络的盛行,电子书的便利取代了这一经营模式的利润。
忽然有一天便发现,已经好久没去过书店了。偶尔想起,会顺路去逛逛,但基本上,都太嘈杂了。和以前一样,书店的盈利希望可能都放在孩子这一块,导致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到现场陶冶性情。只不过,阅读的习惯需要时间培养,而孩子天性好动,一时之间难以养成在书店便要安静的行为习惯。再加之书店打开门做生意的,亦不会为此尽力劝阻。
而且现在的书店,为了防止书本被客户反复抚摸的损耗,基本上都加上了塑料模。而自己,大概从来没学会凭着封面和简介就会对某本书一见钟情。
再加上工作太忙的借口,阅读,就经常成了回忆中的事情,何况是实体书店呢?关于实体书店已死,其实死的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几句唏嘘,抵不过渐成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