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一直很笃定我对人的心理揣摩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我对跑跑的教育也很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从来不相信什么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或者圈圈里的鸡汤。
但是,最近我买了人生第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儿童心理教育》(作者: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奥地利人,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原因是我发现单靠自己的那一套已经有些行不通了,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孩子的很多事情和行为还是困扰了我,让我在思考——“到底孩子的这些行为隐藏着什么内心的原因呢?”
我相信,一定有原因的。
于是,我想从这本书开始,深入研究一下孩子的心理,我觉得这非常有必要。
也许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小时候的身影呢?
在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密切相关的。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或当它由于器官缺陷而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衍变成自卑情结,衍变成一种心理问题。
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寻找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以下是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几个实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的一些自卑行为,并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实例1:
一个怯弱的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不断地遭到同伴的讥讽、嘲笑,从最开始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跳入水中,人们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救上来。毫无疑问,这个男孩是个怯懦者,因为他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他选择了铤而走险来克服怯懦。这也是大多数怯懦者的做法。但是,他奋不顾身的一跳并没有克服他的怯懦,而是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
对于这样儿童的教育,我们更加不能一味的贬低、攻击,而是应该给与鼓励。一般的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几句冷言冷语、讥讽就会改正。所以对于教育孩子,还是得循序渐进,不能剑走偏锋。
实例2: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懒惰的行为,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懒惰的儿童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他即使没有什么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不惜代价。
另外一方面,懒惰的儿童可以把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就归因于懒惰,以此缓解他们的处境。因为人们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够,孩子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种说法也暗自窃喜,因为这对缺乏自信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这个富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使得他的毫无成就变得理所当然。一旦这个孩子取得某些成就,这些微小的成就就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力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受到的赞扬却未必更大。同样,即使犯相同的错误,人们对于懒惰者的批评也总比其他孩子要温和得多。
很明显,说他们很懒要比说他们无能所带来的伤害小。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不停的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而这正是他一直期望的。同样,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所以,我们想要懒惰的孩子发生改变,可以让他们的处境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严厉的老师换成比较温和的老师;理解他,与他进行认真的谈话,给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和打压他已所剩无几的信心......
实例3:
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会溺爱孩子,因为老人常常担心自己老了没有多大作用了,便产生了过于强烈的自卑感。
于是,他们要么吹毛求疵,要么心软和善。他们为了使自己在儿童眼里显得重要,从不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通常,那些在祖父母家中被溺爱的儿童不愿意回家,因为在家里,他们受到的纪律和约束要相对多一些。回家之后,这些孩子会抱怨在家里没有在祖父母家里舒服。
我们如果要了解儿童的生活风格,应该特别重视祖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很多父母忙于在外奔波,晚上回家时已经夜深人静,即使有和孩子独处的时间也是转瞬即逝的(更不要说留守儿童,常年都没有办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根本就没有办法起到很好的及时引导、沟通、梳理和教育作用。
把孩子完全放给祖父母,势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形成。而且,很多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即使花费十倍、百倍的功夫都需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而且中间的过程还不能放弃。
我曾经和身边很多的朋友骄傲的说:“我的人生有三部分,工作、孩子和朋友各占三分之一。我不会因为孩子而影响了我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因为孩子而影响了我的事业。”我甚至把这种“三分之一”理论推广给很多女性朋友,奉劝大家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失去了自我。
但是,现在我的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因为我发现,其实孩子是那么的需要我们,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贴身式的陪伴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孩子表现出来不好的一些毛病或者习惯时,其实他已经形成很久了,所以才会明显到你在家时间仅有那么一点点都可以看得到。
接下来,当你觉得孩子的某一些行为需要改造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努力是那么的苍白,自己的情绪是那么的难以控制,自己是多么希望一蹴而就......所有教育孩子应该做到的地方,我们自己却一项都没有做到。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应该把孩子完全放在祖父母身上,我们自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虽然我们在外面赚钱也是同样重要,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灿烂人生,但是孩子的光阴就是这几年,人格的形成也是这几年,一旦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应当珍惜我们应当珍惜的东西。
跑跑博士
In Learning, In Ru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