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81周年。今天,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多万死难同胞。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这一举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关于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痛。
至此,不得不提到一位令我景仰的张纯如女士。她的执着、顽强、不畏强暴、一丝不苟、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定要让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A、张纯如何许人也?
这个女子用一生时间,向世人揭露被掩盖60年的可怕真相,震惊了整个世界!
张纯如祖籍江苏淮安,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张铁军,抗日国军将领,曾任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父母都是哈佛博士,父亲张绍进写了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学术界很有影响力,母亲张盈盈从事生物科学研究。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里出生,父母从《论语》:“从之,纯如也”给她取名“纯如”,寓意“和谐美好”。
虽然一家人定居美国,但父母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教导她“作为中国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B、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关于她为什么写这本书,她回答: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全世界的人都家喻户晓,但是在美国,在西方,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几乎无人知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种族屠杀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遗忘会让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还能逍遥法外,不会因为自己的罪行而被后世人审判。
C、她是怎样写成这本的?
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强大的民族责任感,她动笔了。她要用她的笔触动人们的灵魂:让侵略者受到应有的审判,为被侵害者发出正义的呼声!
为了得到第一手真实材料,她跑图书馆查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她又一路颠簸、长途跋涉,跑到南京。
虽然张纯如初到南京,就已生病,但她顾不了那么多,开始四处走访。每天工作长达10个小时以上,采访幸存者、参观旧地拍摄录音,后期整理、核对中英文资料。
走遍所有的重要现场和葬地,听不懂南京话,那就全程录音,每一个问题都不放过,追根究底的搞明白,她将自己完全沉入到那段历史中,想象当时的血雨腥风。
她看到:已至暮年的战争幸存者,还居住在糟糕的环境里;
她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把她当做正义的化身,抚摸着伤口将当年的一切和盘托出。
几次走访,刷新了她对人的认知,人性竟如此丑恶,写书的过程于她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
最后资料里的数据是这样的,6个星期,42天,在南京城,集体屠杀28起,零散屠杀858起,强奸和轮奸20000余起,300000人被屠杀,平均每天,死亡人数近一万!
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恶,比地狱恶魔更可恨,斩首、活埋、刺杀、溺毙、开膛破腹、纵火烧尸……
人间地狱、惨绝人寰,这是最准确的文字描述。
母亲担心她无法承受这些,她却说,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历时3年,删改数遍,到了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震撼面世。
纯英文的写作,让这本书成了首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这本书不仅有史料数据的分析,还有四处涌动的情感,日军的疯狂、残暴,以及对生命的冷漠,无情,对人性的拷问也出现在文字里。
只一个月的时间,此书就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后被翻译成了15种语言,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签售中的张纯如《纽约时报》称她是:
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说: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当地的许多侨领说:以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来说,很多华人团体10多年的努力总和,都比不上一个张纯如的力量大!
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
D、这本书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张纯如自杀前,跟周围人说,访问南京大屠杀时,她发现不仅仅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有中国人的奴性。
中国人有一种极其恶歹的心理,在世界民族中也罕见,从来没有一种人,因为有不同的主子,就可以作践自己的同类,到了极其残忍的地步。
她原本想大刀砍向鬼子的,可是发现需要砍的,还有自己的同胞。
有人说过,在真相面前沉默这等于说谎,是的,在真相面前,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将它裸呈于世的,因为它往往伴随着阻碍、排斥,甚至生命的威胁,在当今这个虚假泛滥,谎言遍地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躲藏、掩盖与抹杀。
而这一位弱女子以她那纤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民族的责任。
为了揭开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纱,她往返于中国、日本、德国,搜集了大量证据。
她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汇集成《南京屠杀--被遗忘得大屠杀》一书,严厉控诉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历史不该被埋没,张纯如为了和谐感动了十几亿国人。而我们面对张纯如用生命谱写的历史,又该做些什么呢?
E、怀念张纯如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张纯如,掏出一把手枪,结束了生命。
那一声枪响,震惊世界,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被安葬于加州的洛斯·阿图斯镇,一处叫“天堂之门”的墓园里。
墓碑上嵌着她微笑如天使的照片,写道:“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
她的生前好友,作家叶鸿说,“她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美国《侨报》在悼念她的文章中说:“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无数……她牺牲了自己。”
张纯如凭一己之力,曝光了日本最丑恶的罪行,2007年,《南京大屠杀》日文版面世。 2017年,中国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北岸,矗立起一座属于她的纪念馆,且对外开放。
有人说:她用自己的一生,为三十万沉睡的亡灵奔波,但她自己却始终漂泊海外。如今,落叶归根,她回来了,回到血脉相连的故乡。
张纯如有一段话是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第二次是记忆的死亡,亦就是这个人,从别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淡忘,这个人的精神、作为已经被人淡忘,遗留在历史深处,逐渐沉淀。
而今,她的身体虽离我们而去,可她的精神和灵魂还在!
家里有一本《南京大屠杀》但是,我始终没有勇气翻开。我怕那些血腥残酷的场面会像梦魇一样萦绕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so,我格外佩服张纯如,她在写此书时,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南京大屠杀的生存者,在走街串巷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还要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把那些残酷的场景一一串串联起来,那是一份怎样艰辛和煎熬的工作…
也许这是上天的安排。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原生家庭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生长在美国,为她全英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她不是在大二时改了专业,也许她会和父母一样成为一个科学家;如果她没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也许她也不会千里迢迢来到南京;如果她没有一份还历史真相的责任感,也许她也不必受如此煎熬;
她的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是精彩的、令人景仰的。她真正做到了马斯洛人生“需要层次论”五层次的最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窗外阴郁的天空飘着雪花,我在心里许下了简单的愿望:愿天堂没有杀戮,没有枪声,只有温馨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