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闻余光中先生去世,顿觉人世间再无乡愁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世间,有谁能像余先生,饱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却真实的生活在文化的乡愁里。

      如果我们不曾知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许我们不会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们不知道昔我往时,杨柳依依,也许我们不会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就是文化折磨人的地方,他让我们多愁善感,他让我们细腻不粗俗。

      对于余光中先生,与他同时离开大陆的人许多,但是如果先生的乡愁只有这种纯粹的距离,而没有这种文化的折磨,没有这种历史的沧桑,先生的这种乡愁就是单薄的。”

      但正是先生的文化,处境,以及海峡两岸的现实,才有了先生的乡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生的去世,是乡愁文化的损失。海峡的那头,从此再无乡愁。

先生有篇文章选入高中课本《听听那冷雨》,上周我带即墨的刘老师去珠海说课,就是这篇文章,当时刘老师用了一张下雨的图片,不曾想,刘老师这篇说课稿里的雨,今天就成了现实。

    今天带学生去马来西亚,再过两小时就要越过南海,那里也有中国的华人。文化的认同让他们还在坚持着华语,还在举办着华语辩论赛。

    他们比我们更懂的这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