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是、非?
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
这个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
但是,孔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而对老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够清廉,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我很担心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答谢,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接受了。
孔子高兴地说:“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救了人接受酬谢有点庸俗。
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
我们讨论行善,不应该只是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
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
当时的行为虽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么,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在做坏事。
当时的行为也许不是那么好,而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
这里只是讨论了一种情况。
其他好像不义的义举,好像不合乎礼而实际合乎礼的礼,好像不讲信用而实际却合乎信用的信,好像不够慈爱而实际却是大爱的慈爱,都应当细加辨别。
看完这个,我想起了《奇葩说》的其中一期,「奇葩星球新规定:星球将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支持吗?」
如果是孔子来打这个辩题的话,我猜他会选择的持方应该是正方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