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强青年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布局未来的“先手棋”,是塑造国家科技战略人才队伍的基础工程。
一、完善青年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已有较长探索历史。1956年起,在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下,我国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1985年起,我国选派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其后又组队参加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国际赛事。此外,我国还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考察、科技夏令营等活动,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走进大学,为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储备力量。2020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重点破解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土壤
中小学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孕育期。应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尽早发掘具有突出创新潜质的儿童,并尽力给予其最合适的教育,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改革,在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中,更加注重科学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
三、坚定不移发展青少年英才教育
多项研究表明,超常儿童潜藏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更多可能性。英才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为超常儿童提供的一种特殊教育。无论从青少年成长规律、国家发展需要,还是从国际经验看,都有必要积极发展英才教育。截止2023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已覆盖23个省区市、58所实施高校、283所参与中学,推荐包含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600余位优秀科学家担任导师,已选拔培养9000多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进入高水平大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青年人才。
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而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构建长效机制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和常态化联系青年科技人才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切实落实培育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责任,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制定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