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系列:简述家乡的几次人口变迁,每次的人口变化都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村子的变迁中,看到了国家变化的缩影。
元山村最早由于村落不大,村子周围用土夯实的土墙围了起来,那时村子初建,用土墙把村子围起来,可以防止村外的狼等一些大型的食肉动物直接跑进村子,祸害村民们饲养的牲畜,保证村民的财物不受意外的损失。建村初期,社会正进入一个动乱时期,兵荒马乱的后大滩头,村子有一个小围墙,尽管简陋单薄,也会给生活在此中的村民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让那些单枪匹马的小蟊贼望而却步,即使大一点的团伙,也不能横冲直闯地进入村子,这给村民们提供了预警期,为村民出逃延长了时间。
小时候,当时村子北边的围墙还在,虽然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但也是小年儿童玩耍的乐园,这些围墙之所以得以保存下来,也得宜于村子北边已快到土梁的梁顶,后大滩的大风和严酷的环境,让村子向北发展受到了限制,才保留下这些建村后留下的土围墙,而东南西三个方向,村子的扩容早已将围墙吞噬,只留在村中老人们的记忆中。后来随着村子的不断长大,社会的安定和进步,大风和严酷的天气已经不能威胁到村民的生活起居,村子突破了北围墙的限制,向北开始也有所发展,围墙和围墙下的积土被人们不断的开挖和拉走,建村时期的历史也随着岁月的风霜,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尽管如此,在时间的碎片上,有时也会发现建村初期的雪泥鸿爪,如:城后、庙卜子、连片、东口子等土地名,让人们知道曾经的元山村,有一个土围子,村子北边的土地称为城后;元山村曾经也有一座龙王庙,那里的土地人们称为庙卜子;元山村最早的土地是永大公司机垦而来的一望无垠的土地,称为连片等。
元山子村的生存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就是社会发现的一个缩影,村子建立于清末民国初期的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垦牧种植”的延续,社会的动荡给元山子村第一次发展提供了机遇,三十年代的中原大战,燕北、晋西北大批难民重走了老辈人的走西口之路,许多人来到了传说中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开垦和种植的后大滩,一大批山西人落脚于元山村,元山村进入了一个人口发展的新阶段。我爷爷和他的几个子女都是这个时候来到了元山村。第二次人口的增加是在解放后国家的土地改革,大批失去土地的佃农在元山村分得了土地,成为村里的村民;我的大爷爷和他的几个弟兄就是这种情况,后来他来在元山子住了一段时间后,分散到了后大滩的一些地方。第三次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国家鼓励人和个人自愿的方式,一批山西人和城市人来到了元山子。第四次发展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初期,解放了生产力的农村,又一次焕发了新的青春,虽然人口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元山子的的面貌开始从东西两边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后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村里居住人口剧减,村里只有老人和部分留守儿童,大都数年轻人都进城务工,空心化成了新农村的一种时代特征,尽管国家出台了各种惠农新政,但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减少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元山子村也如全国农村一样,经历着一种剧变后的嬗变。时代的烙印始终在村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