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上不想睡觉,早上又不想起床,仍你怎么催促、唠叨、吼叫,都无济于事;很多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如果小时候的作息习惯好,在小学低年级及以前,孩子都能按时作息;六岁以前的孩子甚至特别能早起。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家庭作业变多了,孩子晚上做完作业想玩一会儿。可是,常常刚刚拿起课外书或者喜欢的玩具没多久,父母就催促该洗澡睡觉了。孩子觉得没玩好,于是就拖拖拉拉不肯开始。这样一来,上床睡觉的时间变晚了,有的甚至父母一顿吼叫,导致亲子冲突,孩子上床也是气鼓鼓的。第二天起床时,因为睡眠时间本来就变短,或者孩子还留有昨晚的情绪,你叫他起床他也是磨磨蹭蹭。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孩子每天都是晚上不愿睡觉,早上又不想起床;父母每天催促、唠叨、吼叫、责骂,双方情绪都不好,形成了常态,父母和孩子就习以为常了。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不想睡觉和起床,并不在睡觉和起床本身,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玩好。他是晚上舍不得睡觉,嫌睡觉占用了他玩耍的时间。
明白了这一点,办法也就有了。
首先,要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才能有利于身体发育和学习效率。这个谈话要比较正式,让孩子知道不是像每天一样随便说说而已;其次,父母要平心静气,让孩子知道你是真心想帮助孩子的。
其次,要以同理心问孩子,“每天不想上床睡觉是不是作业太多,没有玩好啊?”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
第三,与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固定玩耍的时间。低年级阶段,可以每天都有玩耍的时间;高年级,玩的时间可以放在周末。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据此制作孩子一周的作息时间表。并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孩子的书桌前。让孩子知道他有固定的玩耍的时间,只要按照计划做,就不会因作业而被挤占掉他玩耍的时间。
第四,父母一定要停止催促、吼叫和责骂。父母的这些行为不能改善孩子的状况,反而会强化孩子做事磨蹭,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没有计划的不良习惯。对照孩子的作息时间表,到了该做什么事情的时间,父母指指作息时间表提醒孩子就好了。如果在父母的这种无声提醒下,孩子第一次、第二次还没有行动,当提醒第三次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底线,他会因此失去一项做什么事情的权利,比如周末不能看电视等。当然,这个违反底线的惩罚也应该之前就跟孩子一起讨论,通过孩子的同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能急躁,应该表现得理性、平静但充满坚定。在孩子面前,越是表现得焦虑和歇斯底里,越容易养成孩子不好的习惯,孩子也越不会在乎你的感受;而越是表现得平静和理性,孩子越能表现出同样的理性。
第五,要用一个新的习惯替代一个旧的习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稳定的习惯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月。这样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孩子的习惯基本上也就改善了。
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最好时间,如果刚刚深入小学的孩子,还没有睡觉和起床拖拉的习惯,则应该立即建立起这样的日常作息时间表。我觉得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关注家庭的发展而不是解决问题;提前预计到了问题并做好了应对措施,一路走过啥事儿没有,就是最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