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中提出了“精神胜利法”这一说法,现实中的阿Q是胆小,懦弱,甚至是自私的,受到同乡人的欺辱,他便发现了从精神上获取满足的方法。精神胜利法能达到让人愉悦的目的,摆脱痛苦,寻找身上的满足。
如果仅仅依靠生活中那些微薄的希望,人又如何能顽强的生存下去?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精神胜利法的好处便是,即便在生活上有多么的不如意,他们也能依靠精神上的满足对抗生活的痛苦。底层的老百姓往往是最苦的,如果日子没个盼头,生活如何能过得下去?
苏轼的《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唤醒了多少沉沦的苦命人?李白的《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振奋了多少痛苦的奋斗者?《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又坚定了多少人的信念?这又如何不能算作一种精神胜利法呢?
人们常说的诗和远方,也算是一种期盼,一种愿景,是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同样也能算作精神胜利法。
鲁迅研究学者邹永常评价道:“面对人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那就不如超脱一下,放弃现实的满足,追求而寻求精神上的自我愉悦,在痛苦和无可奈何中给自己找一个自圆其说的借口,用心造就虚构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好让自己坚强而达观的活下去”。
人来到这一世上,是为了坚强的活下去,是为了愉悦的活下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是悲悯的。没有人能在如刀似剑的世界里完好无损的生活下去,所以寻找精神上的满足是非常有必要的。
仅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看,他有五种形式,以过去胜人,以谩骂胜人,以联想胜人,以自欺胜人,以欺负弱者胜人,这是阿Q的做法,换作你是阿Q,面对黑暗无边且痛苦的世界,如不使用精神胜利法,结局只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