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感觉,就像饥肠辘辘的人看见了新出炉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火腿三明治,喜欢的恨不能一口吞下去。可是,我却不得不选择在工作与家务的缝隙里缓慢地进行...上班之前的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中午休息的半个小时或十几分钟,睡觉前大约一个小时...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个多月,才终于拜读完毕。
最初引起我惊慕的是高尔基的超强记忆力。时隔多年后,他经历过的事,遇见过的人,以及当时的思想感情,仍记忆犹新。在他饱含深情的笔端,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在他细致清晰的描写中,让我了解到他的童年、打工和求学之路。同时也对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在那个时代,贫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基调。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命运多舛、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搬到外祖父家里住。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在这个自私、冷酷、专横、仇恨的人间地狱里,慈祥、宽容、善良的外祖母,像冰冷的暗夜里的一盏灯光,温暖、疼爱、袒护着他善良的本心,使他生成了一个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外祖父放高利贷破产,原本积累的财富很快耗尽,高尔基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他被迫早早地进入了社会来到了人间。他在人间的道路走的并不轻松。他在鞋店、圣像店做过学徒,又在轮船上打过杂。在鞋店铺当徒弟时需要忍受掌柜的捉弄和他堂兄的敌意,而在自己亲戚家里学绘图又要忍受两个妇女的各种讥讽和谩骂。相比之下,高尔基更喜欢在轮船上当帮手,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个对他格外照顾并且在精神和思想上点拨他的大朋友,帮助他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
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喜欢读书,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读书。正如高尔基所说:“这些书籍洗涤了我的灵魂,像剥皮一般替我剥去了苦难艰辛的现实生活的烙印。我这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好书,也意识到好书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读了这些书以后,在我的心中渐渐形成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孤单,不会走投无路。”这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正是通过读书和同社会底层人民的相处中逐渐成长了起来的。他已经不再对别人的恶意中伤感到那么痛苦,无论面对什么他似乎都能接受。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贫困、病残、酗酒、侮辱女人、冷漠、虚伪……种种卑鄙下流的事情见得太多,故而他有点胆怯;又因为了解生活中种种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压抑,开始对生活,对别人抱着不信任的怀疑的态度。他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但又束手无策。他说:我发现生活后面隐藏着一种凄凉的、令人沮丧的空虚。人们在这虚无之中,像微小的尘土在动荡的池水里一般,混乱而急躁地浮动着。因此他幻想一种宁静安详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只想与书本为伴,不与他人交往。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修道院,是林中的看守小屋,是铁路线旁的小岗棚。他想去波斯,希望在城郊的某个地方谋个守夜人的职务,人越少越好,离他们越远越好。
同时由于他读过许多充满智慧的好书,受过书中神圣精神的洗礼。他看到世俗生活中可怕的东西拥有难以抵御的势力,感觉到这股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砸破他的脑袋,用肮脏的脚底踩碎他的心,于是,他就紧张地自我防卫,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随时准备应付所有的争执和搏斗。他满怀爱心和宽容。他的恻隐之心常常见诸于行动,每次遇到危急情况,就会挺身而出,随时准备进入战斗状态。
秋天的时候,高尔基听从一个天真的中学生的话,去喀山大学读书。他暗下决心,不管怎样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里他一样过着苦难的日子,他突然醒悟:上大学不过是个幻想。所谓的大学,其实是高尔基在喀山和一群大学生交流思想并相互学习的日子。我认为,这段时期的高尔基更多的只是对这群大学生的好奇,而对于他们的思想似乎并不赞同,觉得他们有些不切实际。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甚至让高尔基产生了憎恶。渐渐地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沙皇就是织网的大蜘蛛……这是一张无形的网,以沙皇为中心,通过各部大臣,各级官吏层层下来,密密麻麻的包裹着,人民就生活在这张网的阴影之中。
在喀山,最让他尊敬和信赖的是罗马斯。罗马斯带他到克拉斯诺维多渥村,想把农民、种果树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高尔基甚至有种感觉:会不会从现在开始,我要投身于革命干一番大事了?但是由于农民的奴性、愚昧以及村长、地主从中作梗,最终失败。在村庄失火后,高尔基离开了那里,也告别了他的大学生涯。
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高尔基总是用朴实、易懂的语句,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每个人物刻画的生动逼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巴什金有一头红褐色的头发,脸刮得亮光光的,个子矮小,动作灵活,就像只猫。...他很喜爱女人,谈起女人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从他那软弱无力的身体内发出一种痉挛,其中包含某种病态的东西。再比如对麻痹症的玛利亚的描写:她用尖细颤抖的声音说,同时用手扶着墙壁,小心翼翼地缓缓地向我移步,仿佛她脚下踩的不是坚硬的地板,而是悬挂在空中的一根晃晃悠悠的绳索。她全身不断地颤抖,就像有万千支针扎进了她的脚掌,又像是墙壁上有火烫伤了她婴儿般肉嘟嘟的手。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
好的著作,是需要反复品读的。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还远远没有触及到书里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