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断金刚》第四章-万事万物的潜能
发生时间:早6:00-7:00
思考:万事万物的潜能,“鱼和熊掌可兼得”,是我们常规之外思考的范畴,是常规认知圈的扩展。
提醒: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要有敬畏之心。不急于表达思想,知道自己的认知可能根本不正确,多聆听多思考。
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相信(意识)万有潜能,告诉(语言)对方他有万有潜能。
其实意识里面并未相信,只是行为上做了而已。反而潜意识里面是等待对方证明他的万有潜能,从而相信。
常规层面的思考演绎:
看见/行为 -- 推理 -- (得出)看法/结论
(眼睛/现象) (思想) (思想) 停留在用脑“眼见为实”,逻辑推理的层面。
智慧层面:坚定的相信 “万事万物都有无限的潜能”,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
思考&总结:
1.“眼睛”是讲看见投射给大脑的器官,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有些事情会隐藏了事情的真相,有些真相需要我们“用心”感受。所以长久的认知方式让我们习惯用“眼睛”传递的数据,形成大脑的判断,多停留在表象的思考层面。“眼见为实是“意识”的障碍,认知的方式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习惯。
2.知行合一是意识和行动的真正合一。
3.冥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关闭眼睛,用心观想。探索未知的奥秘。
4.修炼:如果成为唐僧?!
举例:唐僧与送悟空对妖怪的看法。悟空打妖怪,唐僧舍身度化妖怪。谁对? “笔的故事”告诉我们都对。
《大学》“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载!”不啻若自其口出:不仅只是口中说出来,即言语与意念一致。
二、《大学》第十一章
发生时间:中午12:30-14:00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两者是对比而言的。主要侧重动机,出发点。动机为“仁或不仁”。
《了凡四训》女子找法师去业力的故事,女子的动机。
看上去是坏事的真的就是坏事吗?比如骂人,是为了骂醒某些执迷不悟的人,动机发心是好的。
思考&总结:
1.人生百态,学会接纳生命的一切状态,认同及不认同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为自己的这一生负责。
2.疾病时是选择觉察反思关照自己的健康,还是义无反顾为社会付出(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只要是自己不纠结,不拧巴是自己想走的路,只要动机是好的,无论动机大小,是自己舒适接纳的状态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3.《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的思考,结论不清晰。
4.动机:舍生取义,动机是为别人好,但同样是伤害身体,非不仁,这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