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中写道:“我是杂食动物,吞食感情、生物、书籍、事件和抗争。我真想把整个大地吞下;我真想把大海喝干!”
93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被拉黄包车的上海青帮打劫;1951年、1957年,他先后两次来到中国,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饱含深情地写下《向中国致敬》《中国大地之歌》等脍炙人口的诗。
在《中国大地之歌》中,他写道:
但愿谁也不敢来触犯
你庄严纯洁的古老的额头。
你的群山,江河和峭壁,
你的天空,云彩和人民,
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他就是智利伟大的天才诗人和著名作家:巴勃鲁·聂鲁达。
聂鲁达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岁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20岁时发表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受读者欢迎、流传最广的诗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指出:聂鲁达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聂鲁达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和深厚感情。1928年,聂鲁达出使缅甸途中,邮轮经过上海曾作短暂停留。磅礴雨夜,他被拉黄包车的上海青帮打劫,身上所有值钱财物被洗劫一空。
这次遭遇让聂鲁达很是憋屈:“当时中国是个被残酷殖民化的地方;是赌机、鸦片烟鬼、老鸨、夜间出没的盗贼、假俄国公爵夫人、海上和陆上的强盗等人的天堂!”
1951年,聂鲁达作为“斯大林和平奖评委会委员”访问中国,向宋庆龄女士颁发奖章。他与中国作家有过广泛接触,并与诗人艾青建立起深厚、真挚的友谊。他对新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一切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道德风气如旋风过后般透明。
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们笑着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经历过革命、饥饿和屠杀,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他们更懂得笑。中国孩子的笑是这个人口大国收获的最美的稻谷。
1957年夏天,聂鲁达在艾青和肖三等人的陪同下,从云南昆明飞到重庆,又沿长江顺流而下,经三峡、汉口抵达北京。壮美的山河、勤劳的人民,让激情昂扬的诗意在心中酝酿……
《向中国致敬》 (节选)
那高大的巨人一步一步长大,
无边无际的稻田、土地、建筑,
它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注目:
你怎么长大得这样快,我的兄弟……
现在,全世界人民都清楚看见,
你的广大的国土已经统一团结。
你像飓风一般迅猛有力。
你的利斧砍向奸徒,
胜利的光刺向敌人,
啊,胜利的共和国,
伸出你的手臂拥抱整个国土,
为你的永久和平奠基!
从海洋到海洋,从平原到雪山,
世界各民族一起望着你,啊,中国!
他们说:我们当中出现了一个多么坚强的兄弟啊……
你的形象再也不是古庙旁的一个贫苦的妇女,
而是一个强壮的为人民所热爱的战士,
一手握着胜利的武器,
一手怀抱一束新月形的谷穗,
许多民族的命运寄托在你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