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卫生的时候,你会打扫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吗?
比如床底下、房门上沿、床头柜的背面……
你看不见的地方,灰尘和脏东西是不是就不存在呢?
法则十: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Be precise in your speech.
从英文的表述来看,这一章重点是在说”精确表述“,按作者的说法
模糊=混乱
本章一开始,就是个关于人类对事物认知的话题,我们对同一个东西的认知会随着外界的变化或时过境迁而发生改变。
比如,电脑是电脑也不是电脑,树叶是树叶也不是树叶…… 晕了没,嘿嘿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你现在认为什么是”手机“,大哥大这种大砖头在你眼中还符合我们平时对手机的界定了吗?以前的手机是手持打电话的机器,现在的手机是手持小型平板设备。
所以,哪怕在表述一些常识性的概念,我们的认知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的表述可能并不精确。
除了本身描述上可能不精确外,还有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我们刻意的回避问题,不想面对,从而模糊描述,甚至视而不见!
我们寄希望于时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会慢慢消失。
会消失吗?
把时间交给时间,把过去留在过去
如果时间够长,长过几辈子,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你来说,肉身灭则一切归零,那你所面对的所有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但,有多少人可以这么超然于世外来看待自己的一生呢?
在我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课程上,我经常会问大家这么个问题。
我们是站在什么(或谁的)角度来看问题?
你是站在一个个体角度,还是站在部门角度,甚至站在国家和世界的角度?
不同的角度,对于同一个事件,描述差异会很大!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从个体来说,每一个逝去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可能只是一组冰冷的数据。
当谈及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存在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想到另一个目前还依然长期存在,但已经被控制住的病毒——乙肝病毒。
我国是乙肝大国,全国约有10%人口被乙肝病毒侵扰,绝大多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和病毒长期共存。
回到对问题的精确描述。
假如站在个体的角度,他需要直面的问题可能是:
在病毒无法清除的情况下,该如何生活和工作?
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可能的歧视?
但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需要直面的问题可能是:
如何确保没有感染病毒的人不被感染?
如何确保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正常工作和学习?
什么时候能消灭乙肝病毒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从国家角度来看,1992年,中国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要求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那么,假如所有未感染者都注射乙肝疫苗,剩下的就交给时间……等感染病毒的10%都去世了,那么,中国就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了!
从个体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沉默,不会告诉周边的人(不敢直面问题),除非自己真正在乎的人。对于没有感染者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病毒未知的恐惧。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希望你能感受到,当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面对的问题就不同,感受也大相径庭。
这也是跨部门容易出现分歧和冲突的原因之一:屁股决定脑袋!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
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维又善变的世界
我们往往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因此,为了自我利益的考虑,很多人会选择逃避问题。
但,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当问题刚刚出现端倪的时候,我们就能关注到,那就再好不过了。
本章作者始终在强调的是
1、直面问题,出现问题就开诚布公的谈。
2、描述问题要精确,不要含糊其辞。
还举了个丈夫出轨的心理咨询的例子,不过是以女方案主的视角来探究问题的,个人觉得是比较片面的。
其实,这个事件的所有干系人都应该要纳入考量,如果真的要开诚布公沟通,难度比较大。
这也是这篇读书笔记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强调多方视角的原因,算是作为一个小的补充。
当然,还有事情,就是作者给出的这个例子有个假设前提,就是以修复婚姻关系为前提,进行问题分析。
这种方式称为假设思考法,是一些管理咨询公司比较喜欢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基于之前收集的事实信息进行假设,然后验证。
鉴于作者基本都是站在女方案主的角度来探讨,所以这个假设有可能出现偏差。
有没有可能这段婚姻关系并不适合复合呢?
也许如《庄子·大宗师》中说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直面问题的时候,需要切换不同视角来思考各方可能面临的”个性问题“,才有可能精确的描述问题,问题也才有可能得到缓解或解决。
你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