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芮娴
01
邻居王奶奶家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子,一家人对这个孙子看的很重,王奶奶逢人就夸孙子聪明、有天分。
有一次,几个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小区楼下玩滑梯,王奶奶刚开始说小孙子今天会背了骆宾王的《咏鹅》,特别聪明、学的特别快、记忆力特别好。
旁边有个家长马上打断了王奶奶的话:你家孙子都3岁多了才会背这么简单的诗啊,这首诗我家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会背了,我家孩子像你孙子这么大时,已经会背几十首唐诗了。你家孙子是不是智力开发有点晚啊,会不会与你儿媳妇年纪大了才生产有关啊,要不要去医院咨询一下,我有个熟人医生是专家……
还没等那个家长霹雳巴拉的说完,本来兴高采烈的王奶奶就被激怒了,马上反击道:你什么意思啊,说我孙子智力有问题?我看你家孩子才智力有问题,你们一家人都智力有问题。说完拽着孩子气鼓鼓的回去了。
原来,王奶奶家的儿媳妇年轻时一直怀不上孩子,这个小孙子是儿媳40多岁才怀上的,一家人觉得十分珍贵,对孩子每一次的细微进步都十分看重。这次被那个家长这么一提示,王奶奶觉得十分没面子。
从此以后,小区里的家长也不太爱和那个说王奶奶的家长一起交流、谈论自己的孩子了,毕竟没有哪个人会喜欢一个让自己掉面子的人。有时候,你以为的大实话恰好是戳破别人面子的利器。
02
小玉和小卓是同一年进公司的,论能力和水平量能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但是每年的年终民主测评,两人的票数却差距很大,小玉年年都是优秀员工,小卓则次次无缘。
每次处理工作,小卓都是坚持原则直来直去、让许多人下不来台,小玉则相对委婉有时会绕个弯,既推动了工作又照顾到了别人的面子。平时同事之间的生活交往,也是如此。
举个小例子吧。有一年初冬,公司的一个大姐穿了一件新的仿麂皮风衣,小卓看到后立即问大姐:你这个风衣在哪买的?款式还不错啊。大姐如实回答后,小卓说:怪不得,我刚看第一眼时就知道不是真的麂皮,那种路边小店子怎么可能有真货。
小卓对大姐说,上了年纪的女人穿衣服要注重质感,不要贪便宜买路边摊的廉价货。知道你们家条件困难,建议你等到大商场换季打折时去买品牌……
小卓还十分热心地介绍各家商场折扣季的活动,全然不顾那位大姐脸上的不快和尴尬。同在一旁的小玉连忙上去解围:现在大明星都在积极响应“PETA亚洲善待动物组织”的倡议,不穿动物皮了,那些什么貂皮、虎皮、麂皮都被时尚圈的大牌们嫌弃了,我们以后也不要穿啦,还是咱们大姐有觉悟。再说了,那些动物皮到底消毒工艺怎么样还不知道,亲,咱们以后都要少穿动物皮啦。
小玉一边用双手搭在大姐和小卓的肩膀上,一边以轻松诙谐开玩笑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尴尬。大姐当时就对小玉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那个大姐家里困难大家都知情,她姊妹少,下有两个孩子要上学,上有四个老人要赡养,老人的身体又不好,常年住院吃药,经济难免拮据,平时买衣服只能将就着。
尽管如此,但这毕竟是她的生活私事,一旦被拿出来当众讨论,还是难免会有出糗和丢面子的感觉。就像这位大姐事后说的那样,这小卓什么居心啊,当着大家的面说我家庭困难,爱贪便宜,想让我出丑啊。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是否出自好心,也不管你的建议有用与否,只要你的方式让TA感到失了面子,就会丢了朋友、拉来仇恨。相反,即使对TA没什么好处,但只要你处处维护TA的面子,反而会关系融洽、被人欢迎。
03
我国古代有个“嗟来之食”的成语,说的是:一个人饿得半死,有人招呼他吃饭,但说话不礼貌,于是这人坚决不吃,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许多人不理解,说这人一根筋,宁可为了面子丢掉性命。其实,这样说就是典型的不了解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在古代,面子就是礼制,没有面子,比没有命更可怕。
金庸的《天龙八部》里,萧峰就因为当年在洛阳牡丹花会上没看马夫人一眼,被马夫人认为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武功天下第一的傲慢家伙”,而处处受到马的刁难和陷害。
中国人看重面子、讲究面子古往今来都一样,所以民间会有“人要脸树要皮”和“人为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之说。
林语堂先生在其《脸与法治》一文中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面子”作为中国人社交的“潜规则”和儒家文化的“精髓”,已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
“面子”对大多数人而言,不仅是一种自尊意识,它还包含着社会名誉、社会地位、人格价值,丢了面子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耻辱感。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不会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丢面子。即使有建议,TA也会委婉、柔和、分寸得当。
作者:安芮娴,我手写我心的潇湘女子,关于情感、关于教育、关于生活,愿写安暖的文字给最懂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