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眼中的苏苏,聪明睿智,善良美丽。
可是她却在朋友们聚会的时候,鲜有发言。大多时候,她都是静静地听。
朋友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害怕被否定,深深的自卑。
而导致她自卑的,正是十二岁的时候,她爸爸的一句话。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她为父亲洗衣服。
往盆里倒洗衣粉的时候,手一抖,半袋洗衣粉倒进了盆里。
她的父亲正好在旁边看见了,脸一黑吼道:
你看看你能干啥啊?这么大了,连倒个洗衣粉都不会,你长大以后还能干啥?以后还有什么出息?
因为爸爸的这一句话,让她觉得自己是没本事的,一点小事都做不好,更别说其它大事了。所以她沉默寡言,从不表现自己。
有一个帅帅的小男孩,活泼开朗,学习优异。
可是就是字写的不太好。
有一天孩子爸爸看到孩子的字,写的歪歪扭扭的,生气地训孩子:
你看看你,连字都写不好,长大以后还能干啥?
你知道不知道,写字是学生最最基本的能力,你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做不好,你想干啥?你还能干啥?
小男孩不敢分辨。可是从此以后却郁郁寡欢。
父母们之所以会这样说话,是因为父母们总喜欢过份概括,总喜欢随意去评价孩子、甚至评判孩子。
因为一件小事,就否定了孩子的整个人、甚至否定孩子的一生。
和过份概括有关的词语有:以偏概全、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有些父母对孩子说话,喜欢用:总是、一直、从来、每次……
例:你总是不听话……
你总是惹我生气……
从来都不见你主动学习过……
为什么你每次都考不好?……
你一直都是这样笨……
连……都不会……长大以后还怎么样?
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父母们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
心里学家艾利斯说过,过份概括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
而受到过份概括评价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合理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其结果就是导致自责自罚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产生。
那如何化解呢?
希望我们父母和孩子说话都遵行的原则就是:
就是论事,对事不对人、不翻旧账。如果要对一件事情评论,就请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下定论。
洗衣粉倒多了,多洗几件衣服就不会浪费了,这和她长大以后能做啥没关系!
现在字写不好,好好学,认真写,总会写好的,这和他长大以后能干啥也没有关系!
但是,一旦亲子关系恶化及孩子的信心被打爆了,那真的就和她、他长大以后能干啥有很大的关系了!
最后请记住:孩子是你亲生的,却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
文字为原创。图片来自网张,若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