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我阅读《行走人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书名,简单四个字中的从容和豁达,是我喜欢的风格。其次,才是因为他是陈忠实,他写了《白鹿原》。
《白鹿原》我在很久以前看过,只是看过而已,有些人物印象深刻,但你要我说什么现实意义或者读后感,已经恍然不知所云了。
《行走人间》12万字,阅读花了7个小时。我的阅读很慢,在作家的自述里,有成长经历,有写作历程,有亲朋好友怀念,也有白鹿原上原下的四季风景和着当下的性情思绪,有些我会一晃而过,更多的是作家的思想,总是想慢慢地去了解究竟。
这一阵子,很是对新中国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作家感兴趣。他们写尽了中华土地上最底层最艰苦群体的磨难煎熬和生活变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
合卷的时候,忍不住还是给朋友们推荐这本书,缘于几个因素:
第一,这是个严谨务实的作家。我们不说作家热爱文学。我想大凡最后成名的作家,无一不是从小对文学的喜欢和兴趣。在陈忠实已经有盛名且手握获奖作品的时候,他还想要写一个长篇的时候,别人会迎合当时社会大众的喜好,写一些表象的故事,而他又回到了原下老宅,虫鸣蛙声相伴,树木花草清香萦绕,乡间的四季孤独却安然。
寂静的乡间,思绪不易被打扰,沉静在自己的构思之中,那是写作需要的专注状态。而我很感慨的是,尽管他有十年农村生活体验,为了更加真实更加贴切地了解当地当时的历史,他翻阅了三个县的县志和各级党委包括人大、政协编的地方记事、回忆录。和路遥打算构思《平凡的世界》时的海量阅读、沉浸式体验,异曲同工。
第二,来自于农村,有着民族文化之根的自豪。他主张到人口最密集的乡村乃至城市,去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寻找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演变的秘史。农村的土地,是滋我们养醇厚内在的沃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
第三,不断学习和思考。作家写作,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作家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会自此可以躺在功劳簿上接受永久的勋章。陈忠实在不断地阅读中思考、收获,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启示,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摆脱人物刻画中的局限性。他反复提到的“文化心理结构说”,就是如此,去探究所需要写的人物内心的心理形态,关注于他/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等等。
就如他劝诫写作者们说:要自信而又不自信。自信——经过学习和磨练,敢于肯定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不自信——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还有许多薄弱环节需突破。
第四,作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让我颇感吃惊的地方。他对现在大量历史题材的小说和皇帝小说颇具微词,直指他们局限在权力的述说中,甚至有一种对封建权力的崇拜和对阴谋权力的某种兴趣。他说"作家首先要有穿透封建权力的思想和对独裁制度批判的力量"。
让我倍感崇敬的是他对当下作家现状和社会责任感的观点:在西方文化大量涌现的今天,作家们理应提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文学文本,不是消极地保护民族文化,而是以创造优秀作品来丰富、更新、发展民族文化。有了真正优秀地作品,才能长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并在国际文化、文学的交流中获得我们应有的平等地位。
他也说:当然,作为一张社会责任,社会应该尊重和爱护作家,但作家的文学理想却必须把为民族创造优秀作品作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此时此刻,陈忠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瞬间高大和慈祥。当作家从小说背后走出来的时候,从他的自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满、丰厚、智慧的学者文人。
《白鹿原》我还是打算再去读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