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一夜之间火了,原来他利用自己业余时间,自制一台钢铁侠机械臂,远程操作给一颗破了口的葡萄,做到了精准完美的缝合;消息一出全网欢呼,就连华为任正非都亲自为他点赞,领导抢着为自家天才报销制作费用,那机械臂是啥?为何能引起如此轰动?
简单说,机器人一般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像扫地机器人就是服务机器人其中一种;而工业机器人一般应用在工业领域,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有人说:“哇,机器人就是下一场的技术革命,工业机器人更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啊。”
但谁可曾想到,在工业机器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咱们苦苦打了40多年。
01
1979年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会在日本召开,会后中国专家组一行4人,来到东京一家著名的机器人公司参观,被现场的一幕彻底惊呆了!
一个几百平米的大车间里没有一个工人,只有一排排的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物流小车载着产品来回穿梭。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最先进无人化生产车间?
专家组组长蒋新松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们要成为工业强国,就要搞这样的机器人工厂,但国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科研经费,没有技术积累,要是能买一台这样的机器人回国研究就好了。
此刻的蒋新松即兴奋又期待,理了理自己的衣领,走到带领参观的日方领导身前腼腆地笑了笑说:“贵厂的机器人真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技术如此先进,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买一台带回中国学习学习。”
日方领导冷冷地看了蒋新松一眼,微微扬起嘴角轻蔑地说道:“你们会用吗? 15年之内,我们不打算和中国合作!”
日方领导用傲慢的口气拒绝了,蒋新松听完两道浓眉顿时竖了起来,满脸已胀得通红呆在原地,就像被打了一巴掌,半晌没有说一句话。
他尽力克制着心中的怒火,回怼一句:“15年后,就算你卖给我,我还不一定要你的!”
此时,日方似乎也意识到言语不妥,想作解释
但被人瞧不起的耻辱,深深刺痛了蒋新松,转过身头也没回地离开了工厂。
那一晚,蒋新松彻夜难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停地想起日方领导的那句话,望着窗外的月亮喃喃自语:
15年之后,我们真能赶上他们吗?国产机器人这条路未来究竟该怎么走啊。
来日本前,他就展开了对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还起草了一份报告,其中就提出中国一定要研制机器人,这是未来必然的方向,西方国家已率先开始工业化应用了。
没想到这个提议在他所在的研究所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机器人是什么?
这是在搞花架子,中国又不缺人,造机器人干啥?
质疑声扑面而来。
那段时间,蒋新松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四处奔走贴海报、办讲座,宣传机器人的用途和价值,他大声疾呼,机器人将是人类进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如果我们失去一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优势,我们失去的可能就是一个时代。
国内发生的一幕幕,不停浮现在蒋新松的脑海里。
从日本回来前,蒋新松用剩下的经费买了一台计算机带回国内,他在字条上写下了“勿忘雪耻”四个字,贴在了屏幕的一角。
02
回国后的蒋新松更加坚定了信念,在他努力争取下,研制机器人项目被正式列入1978年到1985年的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幸运获得了发展的“通行证”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西方对咱们技术封锁,所有的研发都要从零开始,如何破局成了头等大事。
就在苦恼之时,一则改变命运的新闻传到了蒋新松耳里,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这则消息让蒋新松突然想起在日本研讨会上,日本专家还曾炫耀,他们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已经成功下潜到了千米以下,正在研制的海沟号水下机器人有望下潜到万米以下的马里亚纳海沟。
毫无疑问,谁能研制出代替人类在高压深海等恶劣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谁就能拿到海洋探索的话语权,而水下机器人既可以用于海洋作业,还可用于水下探测和开采。
虽然应用的范围和市场没有工业机器那么大,但中国海洋面积有300多万平方公里。不论是要开发海洋资源还是维护海洋安全,先搞水下机器人最合适不过。
这就是适于中国的破局之道,想通了这一点蒋新松激动万分。
这一年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作为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把水下机械臂作为攻坚目标。
第二年,他出任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所长,并担任了项目的总设计师。
为了和时间赛跑,蒋新松争分夺秒搞研发,有一次他和同事探讨,重要参数的探测技术问题,助理把饭热了四次,可是他一直没来得及吃。
凌晨一两点,他把被子掀开,准备睡觉,突然滚出来了两个苹果。
诶,哪里来的苹果?
哎呀,我还没吃饭,怪不得肚子在叫。
蒋新松躺在床上抓起苹果就往嘴里放,结果还没吃完就累得睡着了。
蒋新松的同事五点起床,发现他早已伏在案桌边看资料。
蒋新松和他的团队成员只有一个念头,再苦再累也要搞出中国的海洋机器人。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
03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中国深海机器人“海人一号”第一台样机在大连首次试航,成功深潜199米,还能灵活自由地抓取海底的指定物。
试航现场蒋新松团队的成员欢呼雀跃,但是大家心里清楚,深潜199米的机器人只是开始,不是终点。
1995年CR01无缆水下机器人要在太平洋进行深潜6000米的试验,这一年,蒋新松已经是身患重病了。
从广州启程的那一天,蒋新松拖着病体,在助手的搀扶之下来到了广州的码头,他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摸了摸机器人的机体,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最后他握住了随行科研人员手说:
“中国的机器人事业靠你们了!”
两年之后,这个为国产机器人操劳一生的64岁老人,因为心力衰竭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她还在和同事商讨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最后时刻的蒋新松在病床上,眼睛闪烁着光芒说道:
“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活着干,死了算!”
蒋新松就这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
而当初拒绝了蒋新松的那家日本企业,因为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资金周转困难,主动找到了蒋新松所在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希望能够把机器人技术卖给咱们。
在交流过程中,日本专家想起1979年的那段往事,羞愧难当,找了个理由默默地离开了。
04
如今的中国机器人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能够支撑航天员舱外作业,拥有七个自由度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国产手术机器人不断打破国外的专利垄断,在国内实施了168例手术。
蒋新松去世之后的20年里,我国水下机器不断发展,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下潜7000米,总设计师徐芑南是蒋新松当年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而最新型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已经潜入深海一万米,研究骨干也是蒋新松当年的学生。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去年的装机量更是占到了全球总量的44%,咱们真的是进入了既能上九天揽月,又可下五洋捉鳖的时代。
这背后正是像蒋新松院士那样一代代的科研人员艰苦努力
才使我们在机器人这场科技竞争中弯道超车
巨人在成长,这场科研领域的逆袭,我们终将胜利。
为中国工业机器人背后的科研工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