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的定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你的理论被发现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你就一点希望都没有,结局必然是彻底崩塌。”
——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
这么多具有影响力的人都在谈论熵,提出要反抗熵增,那到底什么是熵?
01 什么是熵?
熵这个词最早是来自于物理学,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不会消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进一步指出,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
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无效能量”指的是,无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称为熵。所以,熵就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没有物质和信息等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
而熵,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对“熵”做出了更确切的解释。“熵”就是用来度量“无序化”的。
不要小看这个听起来非常朴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化学家阿特金斯曾将它列为“推动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学家心目中无比坚定的一个信仰,连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写,但熵增定律却从未被违反。张首晟教授认为,人类的知识再往前推进,牛顿力学可能不对,量子力学可能不对,相对论可能也不对,但信息熵的公式却是永恒的。
如果将它推论至整个宇宙的发展中,我们就会得出:如果这个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没有其他外界向这个宇宙输入能量的话,宇宙的最终结局就是走向彻底的无序,也就是死亡。
如果将它推论到企业管理中,我们就会发现: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打破平衡、常规、死气沉沉、部门主义。如果没能有效对抗熵增,企业就会在默然中走向衰亡。
如果将它推论到人生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不去对抗熵增,我们的生命力就会在封闭系统内或平衡状态(舒适圈)中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看不到任何长足的进步,也无法突破迈向更高的成就。
那时,即使生命尚未终结,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证了那句著名的话“很多人20岁时就已死去,到80岁才埋”。
02 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
想要反熵增,对于“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熵增是发生在封闭系统之内的。所以,避免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
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耗散结构”,是一个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而所谓的秩序,就是用负熵对抗内部熵。当获得负熵的速度大于内部产生熵的速度,整个系统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耗散结构有个很经典的比喻——一个人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他解释道,“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会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漂亮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那我们为什么要耗散结构呢?大家说,我们非常忠诚这个公司,其实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续。因此,我们把这种对企业的热爱耗散掉,用奋斗者,用流程优化来巩固。奋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与先得到再忠诚,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就进步了一点。我们要通过把我们潜在的能量耗散掉,从而形成新的势能。”
应用到企业,任正非如何让华为避免熵死?
至2017年华为存在的30年年头,任正非重提华为如何避免熵死。封闭系统终究是要熵死的,没有活力的封闭企业必将灭亡。那么,任正非如何把华为打造成一台耗散结构的开放活力引擎?
开放、不平衡、非线性是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
华为的耗散结构,既要消耗掉企业多余的能量,打破平衡静止的企业超稳态,建立新的发展势能,也要保持开放性,为企业锻造出一个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技术和业务平台。基于此,任正非赋予华为两个发展理念,亦是华为的两个发展战略,即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这二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
厚积薄发首先表现在科技研发方面。华为建立势能最突出的方式是研发方面多路径多梯队“范佛里特弹药量”(最初用于形容1951年朝鲜战争,美国投入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的惊人弹药消耗量。)的密集投资。
华为厚积薄发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开放式的,即不断引进国际管理经验,推动管理变革。从1997年开始,华为20多年来持续引进外部管理经验,包括IBM、埃森哲、HayGroup、波士顿咨询等,使得华为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以及整个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了巨大进步,奠定了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华为的开放系统更多的表现在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上,不仅注重深淘滩低做堰的利益分享,甚至也注重与竞争对手竞合,视之为共同进化的伙伴,而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
2008年,任正非在文化层面提出了开放妥协灰度的概念: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领导者的风范。一个不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努力地吸取别人的优点,逐渐就会被边缘化,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不开放的组织,迟早也会成为一潭僵水的。
作为耗散结构,华为的开放体现在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以及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结构,从而吸收外部人才带来的能量和秩序。同时,远离平衡,实行末位淘汰和45岁退休政策。
在能量守恒的角度上,华为的股权结构(100%员工持股)避免了能量在利益分配环节被外部资本分流,尽可能降低了能量的损耗。即便员工100%持股,华为让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而近年新推行的TUP制度(5年有效期的分红权),更是避免了利益沉淀引起的熵死。
在薪酬分配环节,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拉开差距,即他常说的“给火车头加满油”。这样的分配结构,充分体现了耗散结构不平衡的特点。
华为人才机制原来是双金字塔结构。金字塔本身也是封闭的系统,限制了组织模型和薪酬天花板。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就是形成开放的人才系统,容纳下世界级的人才。
华为在俄罗斯做数学算法研究,在法国做美学研究,在日本研究材料应用,在德国研究工程制造,在美国研究软件架构……目前华为在海外16个城市建立了研发机构,包含几十个能力中心,外籍专家占比达到90%。为了吸引顶尖人才的加入,华为甚至为顶尖科学家在其家乡建立研究机构。
如此开放的人才机制,为华为活力引擎模型提供了强大的负熵流,积聚了未来发展的庞大人才资源,激发了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