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的讨论经常会从点卯时间绵延到群里,比如有次讨论生命早期与父母分离对孩子的影响,说到核心人格形成前养育环境大的变化,特别跟母亲的分离,会在人格底色上留下烙印,然后说到温尼科特更极致,他认为母亲怀孕时、甚至怀孕前对孩子的构想,都能影响孩子的核心人格。
完了感慨其实我们会发现,现实中生命早期养育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就有那么些人,即便经历糟糕也能长成个结实的自己,这是生命的神奇之一,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
很巧今天看见一篇公号文章,说一位叫陈直的农民工,多年生活困顿却一直热爱着哲学,虽然中途短暂放弃,但最后还是凭借翻译《海德格尔导论》出版后出圈,不仅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注意与肯定,更为冷僻的哲学意外带来一波流量。
包括亚隆,虽然幼年的亚隆家庭疏离又背负身份背景极大困扰,但他依然一步步成长成一位业界泰斗,这都不仅让人感慨,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独特性。
或许我们可以从萨特那里,找到一种可能的解释或解释之一。自由是存在主义四大终极关怀议题之一,萨特正是从自由这个角度,解释了每个人何以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萨特认为,相较于自然万物,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特殊在人自有自我意识开始,就要为自己做各种选择,并通过不断的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人决定了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如此独一无二。
人与其它自然物本质的不同,是自然物比如一棵树一株花,在世间的存在是由它的本质规定的,即它们的本质已经决定着它们怎样存在。而人不是这样,人是通过不断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人自己决定着自己怎样存在,这是人与万物最大的不同。
自然万物是自在的存在,每一种自然物的本质决定了它如何存在。而人是自为的存在,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将如何存在。这种自主选择性意味着人在精神思想层面,是绝对自由的。
从这个层面理解,有没有觉得替他人选择或者让他人替自己选择都是挺荒唐的事儿。特别那些代替孩子做选择、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做选择的父母,是多么残忍,毫不夸张地说,实际就是在剥夺孩子称之为人的权力,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权力。
在现有认知里,现有条件下,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这么宝贵仅有一次的机会,只要是自己的意愿,不危害社会不侵害他人,怎么选择怎么过都是好的,尊重吧,互相尊重吧。
当然,不要以为绝对自由意味多大的权力,自由选择是多大的福利,选择的同时意味着责任的担当。能做怎样的选择也要能为选择的后果承担怎样的责任、怎样的压力,独自承担做出选择后的行动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比如亚隆,在成为大师的路上同时承受着为选择付出努力的巨大焦虑。陈直,在出圈前一直生活困苦被歧视甚至霸凌。这还算好的,他俩都有个很好的或者说成功的结果,假如不是这样的呢?假如他们一辈子始终潦倒呢?
那还是要应当如此,选择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后果的各种可能性,也许理想也许不理想甚至可能后悔,都是在做出选择时就应该想到的后果之一,我们依然不能放弃自主选择的权力。
结果怎样重要吗?我们自己决定自己过了怎样的一生,在选择层面我们自主安排了自己的一生,我们通过一个个选择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子的一个人,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才算不枉此生,没浪费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这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