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位普通人写的书,他在36岁时开始探索认知,开始了公众号写作“清脑”,之后逐渐开始为他的读者作成长答疑解惑。他在书中写了很多认知的道理,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说实话,一本专说道理的书很不讨喜,有谁喜欢听他人讲道理?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牧羊少年梦幻之旅》这类寓言小说,读一个故事,不费力。只是看到目录中开篇便是“摆脱焦虑”,很想了解,看看到底有没有解决之道。而开始读书的不经意的态度,逐渐在阅读中有所变化——是因为有些书中提到的问题我正头疼,而这本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作者也建议把这本书当成工具书来看。
作者全篇有几个反复提到的概念:
一、学习不是在看书、听书这类被动输入就完成的,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实践和输出过程中真正开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学有所成的结果是不同的神经元之间产生了联结,而这种联结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之后才会发生。也就是说只是看,听,神经元不会发生变化,与我自己还是无关。所以与其说花时间读书,不如多花时间做笔记,多花些时间把内容转述出来,把读到的道理践行起来,在行中体会和反馈。《牧羊少年梦幻之旅》中也提到这个理念,书中那位炼金术的英国人最喜欢看书,一直在研读各种炼金书籍,并已对内容了如指掌,然而他一心想找到沙漠绿洲中的炼金士,求教炼金术,当他历经危险和奔波终于找到了炼金士时,炼金士却只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炼吧。英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不会,是一直没有开始。
二、学习的舒适区的边缘,是最适合努力的地方。原理是人的天性是趋易避难,如果非要把自己逼上难度指数高的“拉伸区”,那么人的意志力很快就会被耗尽。而处于舒适区的边缘,是跳一跳能够着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努力,最符合人的天性,学习容易推进,也容易有正反馈。
三、要留有富足的“心智带宽”。心智带宽会被焦虑、稀缺心态,情绪所占领,从而失去正常的心力和智力。其中一句“稀缺心态,让人变笨”如同当头棒喝,惊到我了。文章中写道:
《稀缺》一 书的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对印度蔗农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在收获季节前,也就是他们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蔗农们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计所牵动,终日心事重重。这种状态下,他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无论行动力、自控力、反应速度,还是智商表现都比较差。而在收获季节之后,蔗农有了收入,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情绪平和,也能规划长远目标并为之行动。
让我想到虽然目前不至于为生计发愁,但是如果终日为没必要的情绪和妄念而牵动,那么心智带宽不也白白浪费了。
四、对于最初我想了解的关于“摆脱焦虑”的解答,作者是这么说的,焦虑就是人的“趋易避难”的天性引起的,想很快不费力地达到目的,但人实际能达到的目标只能一个个来。在当下,做什么就专注什么,这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领驼人对男孩的话是一样的。放弃多余的目标,并了解学习成果的增长是有会经历一段平台期后突然上升的,对学习报有信心。也是笑来老师曾经提醒过的那句话:人们总是对近期的成果过于乐观,对于远期的成果又过于悲观。
通篇下来,本书提到的概念很多,可能每章都够仔仔细细地再写上一本。而我只取我有所触动的那些,继续学习,不要贪多,有些暂时先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