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老师留了一篇“假期访友”的作文,儿子突发奇想写了自己到黄帝故里拜访祖先“黄帝”的事情。文笔虽幼稚但立意新颖,他自己写完后兴致勃勃的读给我听,得意地问:“我写的好吧?!”我没有挑毛病,深知鼓励胜于一切。得到肯定的儿子更是眉飞色舞的畅想开学老师的惊讶和赞美,很可惜老师没有看到他的作文。
点评了一部分同学的假期作文,老师建议同学们仿照语文书上李汉荣老先生的《山中访友》再写一遍。儿子满怀失落又毫无头绪,“我已经是拟人的手法了,我再仿写的话该怎么写呢?”我和他一起读了一遍课文,请他告诉我这篇课文好在哪里,孩子说的很到位:“拟人,把大自然的一切都看成有生命的来写。排比,一系列的景物放在一起特别棒。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我细致的按照儿子的理解讲了这三个方面,反问儿子:“你还可以仿写什么呢?”他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然后我就放心进班上课去了。
每周六因我要上班,儿子也是早早地起床和我一起到学校,我上课他写作业,两不耽误。可是这次我40分钟的课已经结束,他一个字未落笔。他哀怨的话一下子惊醒了我:“妈妈,我就听了你讲的黄帝的故事,可是我不会写他的那些事迹啊!而且我也不知道尧舜禹除了禅让之外到底有什么丰功伟绩?”同事们都批判我“你写写试试,让孩子写这么难的主题。”要不换个好写一点儿的,和作者一样也写大自然?儿子不乐意,我顿时意气“你写其它作业吧,我来写作文!”
不写不知道,这篇短文我用了一个小时,写文化的主题确实费劲。
儿子边抄边叫:“妈妈,我写不出来这样的!”
抄到一半的他停笔询问:“妈妈,我们老师一看就知道不是我自己写的,怎么办?”
“那你要么改弦易辙,就也写大自然,比如大海,比如公园,要么就抄我的,有时间再用自己的话写一遍。”
“那董老师会不会批我?”
“我觉得不会,董老师也知道这个选材你模仿不来的。”
决定继续抄下去的他一边抄一边生发这样的感慨:“你怎么记住这么多的啊?我该怎么写好作文呢?”
当他嘟囔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回了他一句:“俩字:读书;三字:多读书;四个字:多读好书。”结果抄完作文的他开始大谈特谈这段时间看书的心得体会,我整整听了一节课。末了,在儿子对我的赞美声中我毫无畏惧的坦白:“儿子,你觉得妈妈现在文章写得很不错,可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了。写的比你现在还烂。”面对两眼放光的儿子,我知道这样的信念已经种到了他的心田:“我可以不好,只要我多读书,努力了,我也会变得和妈妈一样好!”
我以前在写作上也很差,我的孩子已经比当年的我好很多;我从来就不完美,我也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多完美;我一直很努力,我的孩子只要努力就好!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今胜于昔、后胜于今,快乐多多!
《故里访友》
——仿李汉荣《山中访友》
走出门,就和文化撞了个满怀,空气中含着祖先和传统的气息。早晨,阳光正好!
坐地铁,换公交,也不带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还有对“我从哪里来”的探寻,迎明媚秋光,和儿子一起去访问我们的老朋友。
那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黄帝,你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炎黄子孙的先祖,在这黄水河畔已经屹立了五千多年!你把文明撒向华夏大地,你把文化融入子孙血脉,你把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你笑呵呵的,一统宇内,踪迹六书,舟车四方,历算星象,教民岐黄。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历经千年,唯有你依然睿智如旧。
跨过黄帝,目落嫘祖,女性楷模与我交换眼神。那是黄帝的贤内助,那是我们共有的母亲。她首倡婚嫁,母仪天下,蚕桑美裳,解民于蛮荒,脱百姓于野蛮。我坐在竹林深处,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竹。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入炎黄故土;头发长成翠叶,胳膊变成竹枝,血液变成竹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畅。我所呼吸的空气化作竹的气节,像嫘祖一样柔而不弱,中空谦逊,生生不息。
这黄帝故里,哪个不是我的楷模?我热切地和他们打招呼:你好,博学多识的颛顼!你继承黄帝的遗志,真正统一了华夏大地。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还有你的呕心沥血,华夏文明的长河你的身影不灭不息。你好,德行高尚的帝喾!你终止了战争,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我们所说的太平盛世在你那里变成了现实!你好,德才兼备的尧舜禹!你们殚精竭虑,“禅让制”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民主序幕。
捡起一片落叶,捧在手里,我嗅到了大自然的秋意;抚摸一面姓氏旗,贴在脸上,我感到了传承的意义;敲响一声福鼓,落在耳里,我听到了祖先的呐喊、历史的回忆。
忽然,秋风顿起,飒飒秋风里仿佛有人吟唱:“秋风起兮云飞扬,逐尽残暑扫猖狂。”满世界都是秋风瑟瑟,满心胸都是华夏泱泱……
风住了。黄帝故里寂静无声,头顶飞过一群白鸽。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作别故里的老朋友,带着深深地感恩,还带着一路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