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今天决定来看看黛玉这一章节,我没有把她作为第一来看,或许也是因为太过熟悉了吧。红楼群钗中,我也最喜欢这位“病如西子”的“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年轻女子。作者说黛玉是中国古典诗词集合的化身,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黛玉有着“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黛玉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多才女子,是举止皆称得体的大家闺秀,是宝玉命中注定的红颜知己和人生伴侣。
2 喜欢黛玉,珍惜黛玉,怜爱黛玉,可叹黛玉!曹公用自己一生的满腹经纶塑造出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活力最富有表现力的倾城女子,一是有着自己心中的追求,二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期望吧!曹公惜墨如金,但字字皆是经典,描写黛玉更是写出了神韵,“花仙子”,“世外仙姝”,“病西施”我觉得都有些不够了。黛玉的美貌堪比飞燕西施,诗才堪比道韫清照,情态袅袅婷婷,风流婉转,如此一位全能型的女子,如何不使人爱怜珍惜?可以想见,在曹公写黛玉的时候,是花费了多大的心思多深的功力,才为我们呈现出这样完美的人物形象。
3 作为全书的女主人公,黛玉的戏份那是绝对的重点,“黛玉葬花”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首葬花吟迷倒了多少少男少女,才子佳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真有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曾经的我看电视剧时,甚至没有看时,也都无数次幻想这一醉人的场景,宝玉都为之倾倒,痛苦在地,真是写尽了悲情,写尽了哀叹,写尽了唯美,写尽了人生啊!
2019.5.16
中篇
1 宝黛之恋我倒觉得还是未成年人之间的恋爱,估计是早恋了吧,心智发育太成熟,哈哈哈。确实,有时候让我自己看红楼梦我真不一定看的进去,但是看这样的书里面截取的选文片段倒是很感兴趣,我看的满口余香,津津有味。曹雪芹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实在是太真实了,我觉得他描写宝黛爱情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哎呀,恋爱中的男女真是的,吃醋的吃醋,争风的争风。
2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是很同意书中的一个词“口是心非”,这倒是真的。恋爱时,尤其是女方往往也是不说真话,明明很在意明明嫉妒吃醋了,还装,哎,果真是自己折磨自己啊!黛玉就是如此,因为太过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太过专一,受到的痛苦太多了,这也都是自己作自己受啊!心疼黛玉,真是痴情千古第一!宝玉倒是把黛玉当作自己的知己,但他还是有时候留恋于其他女子,这不能说宝玉花心,而是宝玉本就是绛花洞主,他对待众生平等,给予每个女子都有爱,包容和温暖,因而有时才惹得黛玉吃醋生气了。不过看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挺搞笑的,真真的小孩子气,恋爱中的男女果真傻!!
3 分享一首诗: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尤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真真的黛玉的一声抽泣都能使得鸟儿愣的飞走,“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也是醉了,我倒是想想象下黛玉的哭泣,是否也能让我心醉无情绪呢?我很多时候觉得这不就是小孩子的爱情呢,还这么诗情画意,儿女呢喃的,佩服!!曹公功力太深,我辈真是只能望而却步,感受他的文笔遗风!
2019.5.19
下篇
1 黛玉人生理念的主要内容一个是爱,一个是诗。她为爱而生,为泪而死,她生来便与诗书相伴,她的死也充满诗情画意。正如作者曹立波教授所说:黛玉之死当是红楼梦在主题和人物塑造上的创新,秀外慧中的美女过早的魂归幻境,从艺术角度来讲,读者的痛惜恰恰是作者的欣慰。说的真好,为什么林黛玉就要过早的仙逝呢?她不活到大结局?其实你想想看,最后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悲剧,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迎春,惜春,鸳鸯等等女子的结局都是悲剧,作者不想让林黛玉也遭受这样的对待,与其最后被人糟践对待,不如早些逝去,也是种解脱。在让读者心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这对于黛玉来说也莫不是一件好事,在贾府被抄家之前死去其实也是一种幸运,曹公的安排也是有道理的。
2 诗歌与黛玉的爱情,黛玉的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黛玉本是绛珠仙草,是世外仙葩,也是多情诗人,红颜薄命。曹雪芹把自己最深情的告白最多情的诗句给了黛玉,把红楼梦最好的诗篇献给了这株绛珠仙草,这朵阆苑仙葩,也是真的显示出曹公对于黛玉的珍视和爱惜。把诗歌,多情,美貌,才华糅合在一起,曹公塑造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
3 终究是看破红尘吧,宝黛之恋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精神养分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是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冲破牢笼,还是大胆的表现自己,不要虚伪,过着不真实的自己?亦或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待人真心,爱一个人就要全身心的付出,坦然相对?还是多学习,多历练,不断增进自己的文学素养,在文学诗歌的海洋里遨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物角色都不是最完美的,但我们要尽可能的发掘他们身上的可取可敬之处来提升我们自己,这是我们从经典人物角色中获得的最根本的东西。一代代红学家在不断追求红楼真相的同时,也在努力将中国的文学文化提升层次,拔高内涵,文学作品价值的最终目的或许就是这样吧!
2019..5.21
黛玉之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