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问:“梦笔生花”的江郎,为何被“才尽”的口水淹了1500年?
“梦笔生花”这个成语的主人公,不仅有江淹,还有李白。李白的传说产生了黄山北海的“梦笔生花”景区,并且是有文献记载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所以这个成语呢,一般是用来形容李白。而江淹的“梦笔生花”更多地流传于民间,甚至很有可能是为了应对“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故事而附会上去的。
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天晚上梦见晋代文学家郭璞找自己讨要五色彩笔,江淹到怀中一摸,还真摸到了,便老老实实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他的文章就日见失色,众人都说他才气已尽,于是就有“江郎才尽”一说。
另有一说,是西晋文学家张协在梦里找他讨要了一匹彩锦,是以“江郎彩锦”用来比喻锦绣文章。但是这个说法显然没有彩笔一说更加符合逻辑,所以大都是以“彩笔归还以致才尽”为通用说辞。

此说源自南梁钟嵘的《诗品·齐光禄江淹》: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因为两个传说都和彩笔有关,一个是五彩笔,一个是笔生花,显得首尾呼应,这种附会也就更加显得符合逻辑,讲起来绘声绘色。
江郎为何才尽,一个人是否真的会有才气用尽的一天?
我们不管民间传说,也不说什么“梦笔生花”,从逻辑上来看,江郎的才尽,个人有些原因,其更大的原因应该还是社会文化走向所导致的。
一个才子,少年成名,逐渐成长为文化领袖和朝堂栋梁。可是忽然有一天,他所喜欢的,也是他所擅长的诗歌表达方式逐渐走偏,就好像民国时期写古诗词的遗老遗少们,面临着现代诗的崛起,而自己又不可能再改弦更张,毕竟年龄已经消磨了志气,能怎么办呢?

一是做垂死挣扎,骂天骂地,作为反对文化潮流的急先锋。
另一种就是袖手离开,不再参与不属于老一辈人的文坛、诗坛,明月清风,江河湖海——反正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文坛名声和政治资本,甚至因为害怕祸从口出,谨言慎行,安享人间富贵。
像晚年的高适、韦庄都是这类代表诗人,自身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又恰逢大的、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就开始“闭门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