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DC漫迷不喜欢《正义联盟》。
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这部电影的口碑还不错,豆瓣评分6.8,IMDB评分7.4,均高于《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VS)。那么是谁在给这部电影点赞呢?
这是一个很迷的问题。
然后看到“这才是超级英雄电影的正道”这样的评论,喜欢BVS的粉丝就更不高兴了。
最近几天气温骤降,感冒引发了头痛,于是越发觉得“算了不写了,不值得付出时间”,但是看到一个绝望到悲恸的粉丝,才知道在很多人心中,原本为这部电影留出的位置是怎样的。
那还是说几句吧,也算给自己的交代。
先撇开说一句无关的事情。2002年,凭借着两年前二十世纪福斯公司《X战警》成功的势头,索尼把蜘蛛侠也带入了大银幕,这部投资1.3亿美元的电影最终票房收于8.2亿美元。看到了商机的环球影业决定投拍另一位漫威超级英雄绿巨人,他们找到的导演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李安。结果,这部深刻表现绿巨人内心的《Hulk》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遭到了灾难性的崩盘。
Dark Horizons的影评人加斯·富兰克林当时是这么评价的:“李安想把黑暗的成年人的戏剧与小朋友看的动作片结合起来,这两种东西分开就没问题,但合在一起的话,会把这两类观众都赶跑的。”
是啊,观众们想要小朋友看的动作片,“美国观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美国周刊》影评人泰玛·亚当斯)。再之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被迪士尼收购的漫威没有“糊弄”他们,美国观众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现在,中国观众终于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他们也想要美国观众们想要的。所以他们很多人在看完《正义联盟》后也长舒了一口气,世界终于回到了应有的模样, 李安和扎克·施耐德这样的离经叛道者就应该被消灭,然后被踩上一千只脚。
华纳的布局很让人迷惑。按照常理,要么就跟着已经成功的漫威模式亦步亦趋,要么就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为粉丝造经典。但是现在这个样子,请来扎克·施耐德去追漫威的步子,一边生怕自己不能青史留名,一边又急吼吼地想赚大钱,想去妓院还不想沾到胭脂味,怎么办呢?大概只有投机取巧一条路可走了。
这就是为什么《正义联盟》看起来所有人都像急等着赶紧拍完要去哪。
《正义联盟》最终的效果是很多原因凑成的,天灾人祸,命运多舛。如果扎克·施耐德没有退出,他会复制出一部和BVS极其相似的电影么?不会的。即使是在他的手里,这部电影也会简单轻快很多,但整体风格不会和前作完全脱节,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并且在乎自己和编剧到底想说什么。可惜很遗憾,天不遂人愿。扎克说,这只是一部电影,虽然它很棒,但它不是生活。希望他的粉丝们也能理解这一点。
华纳投机取巧的地方就在于,请来接手的是乔斯·韦登。讽刺的是,这也是电影上映前夕我很期待的一个点。乔斯·韦登对市场口味的把握能力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他也创作过许多经典作品。如果让我重新回到电影上映前的晚上,我的期待值仍然不会下降,因为看到华纳和DC真的有机会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奇观,这种可能性太吊人胃口了。
但是他们失败了。
不是没从花丛中过去,而是沾了一身的花粉。
如果他们给乔斯·韦登足够的时间,让他重新打磨一部基本属于自己的《正义联盟》,也许口碑不会像今天这样。
如果他们给扎克·施耐德足够的时间,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也许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如果他们找到的不是韦登,而是其他风格不会引起这么大反差的导演,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知道,也许会是另一种场面吧……
但这些如果都没有变成现实,华纳选择了最急功近利的方案。也许因为他们知道,美国观众和中国观众已经有不被“糊弄”的本事了?
至于这部电影本身,能吐的槽基本上大家都吐完了,多说显得啰嗦。只用琳达·西格的话总结:“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于成立的故事而言,人物都是其中的关键。”其实不只是人物,整部电影就是一个被摔碎的罐子,原本的样子和里面的承载物都已经看不出来了。
对于DC电影宇宙的未来,我倒是不持悲观态度,毕竟这只是一个意外。如果扎克·施耐德还在,我相信他会走一条和漫威不同的路。如果他离开了,也未必就是绝境,万一《海王》的效果好,让温子仁接手掌舵了呢?
艺术总会向前发展,无非是时间和载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