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莫提默·J·艾德勒,这本书是他在1941年出版的。也就是说,作者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新中国也还没有成立呢。
在80年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还主要是通过报纸和书籍,可能还有少量的广播,所以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通过一本书来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然而时间流动到现在,这本书给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呢?豆瓣书评说:我TM给了8.5的高分,你居然怀疑它?
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像80年前那样单一,同时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从稀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
不过根本的逻辑似乎还是没有改变,因为信息过剩又导致了程度更深的时间稀缺,再准确的说,是注意力稀缺。你是不是在一早起床后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一天忙碌后,躺在床上的你突然发现今天的忙碌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就是注意力稀缺导致的瞎忙。
再说回这本书,之所以在近80年后依旧被奉为经典,是因为作者不仅仅是教会我们怎样读书,更为关键的是,他让我们懂得应该去怎样消化我们获得的知识。
这种方法论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知识的总量并不想信息总量那样高爆发式增长,我们面对信息海洋,更是需要一种将信息的外衣剥掉,拿到信息中颊裹着的知识的能力。
1.什么是阅读
作者说阅读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获取资讯,二是为了寻求娱乐,三是为了求得理解知识。
这三个目的在今天看来依旧是非常准确的概括,不过让人非常焦虑的是,人们的阅读目的越来越由第三条转向第一条和第二条,尤其是手机傍身的时代,这个五寸左右的屏幕天生的就是为娱乐和资讯而服务的。
作者在书中说,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就像棒球里的接球手,不是因为你的责任是接受,你就是被动的。和击球与接球一样,阅读也需要技术,并且越是主动的阅读,效果越好。
不过这句话在今天可能需要有一个问号,因为从当下流行的阅读状态来看,阅读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被动形式。
2.阅读的方法
作者给出的第一层境界是基础阅读,也就是小学生阅读法。
只要能够认识书里的文字,并理解出文字的内涵,读者在这一层上就算是及格了。
第二层境界属于检视阅读,就是通过一本书的目录了解其骨骼架构,并进行快速阅读的过程。
很可惜,在这一层境界里,可能就要排除掉1/3的阅读人群了。因为大部分人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来都没有认真阅读过非常重要的目录部分。
第三层境界几乎要砍掉90%的阅读人群,即分析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是建立在第二层的基础上,通过将书拆分开来,理清作者的脉络,并做出一份全书的结构图来充分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当然,事情不止于比,读者朋友们还需要对整本书做一个阅读评价,哪些是自己也能认同的观念,哪些观念和作者有冲突。
最后一个层次就更厉害了,主题阅读。这种读书方法是根据自己的一个阅读主题挑选出市面上尽可能多的与比主题相关的书籍,在全部进行一次检视阅读之后,筛选出那些值得分析阅读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架构出这个主题的不同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甚至要求读者进行充分的信息整合,从而形成一个针对这个主题自己所特有的观念。
单从主题阅读需要的阅读量来说,就可以完全秒杀许多人的一生了。
3.阅读和成长的关系
说知识没有用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能力,从深层的角度来讲,是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
阅读的目的就是知识积累。不过我们通常是通过大脑来记忆知识的,然而就像将电脑当做存储硬盘一样,这是大脑的低级功能,大脑的高级功能是思考。
所以,在阅读中一支笔,一张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通过对一本书或一个主题的梳理,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产生交集,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
如果上述的必须不够形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大海中捕鱼,一条船是用渔网,而一条船是用鱼竿,到底是谁的效率更高,而又是谁收获更大呢!
当新的知识被我们原有的网络连接到一块,我们的知识网势必将越来越大,这便是成长的力量。
4.一般人不要读它
虽然它是一本好书,但18岁以下和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还是不要读它,因为他枯燥得难以想象。想象一下你在阅读一篇生词量巨大的英文读本,或者是文言文《史记》的前几章(如五帝本纪),这本书带给你的感觉比它们还要差。
前者至少是因为你看不懂而产生的焦虑,而后者则是你可以看懂每个字,但是你却无法让你的精力集中起来去阅读它的焦虑。
作者在写作本书的时候一定没有考虑过销量的问题,所以他可以写的这样随意和啰嗦,他就像我的爷爷奶奶一样,针对你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理解,他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再和你说一遍,并引用大量的文章举例。
我总是将它归为奇书之列,因为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本难以阅读的书籍居然蕴藏着这样巨大价值的。
再次温馨提示,18岁以下请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阅读,并请家长或老师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阅读完成后,请将此书妥善保管,以免孩子心生厌恶将它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