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回到了简书。把曾经删除的简书下载了回来。
换了个最喜欢的名字,发现竟然被注册了。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新名字。也很喜欢。
是的,又打算新的开始了。
还记得与简书结缘于2017年的1月18日,那时的我对写作一无所知而又充满热情。看到那么多爱好广泛、耕耘文字的人活动在简书上,我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在发着光,而又彼此温暖照耀。
还记得注册简书的当天晚上,就在脑海里构思了一篇文章,编辑好已经是半夜了。激动而又迫切地点击了发布。结果,没人阅读,更没人点喜欢。虽然我常听名作家说到,作为一名写作者,写作的过程就是对作者最好的奖赏。可自己的内心,还是有点儿淡淡的失落。
慢慢地又研究了下投稿管理,向几个栏目申请投稿,有些被同意了,才有了星星点点的阅读量和喜欢。每个点喜欢的消息都能被我来回翻看好几遍,并且我还要看看点赞者的主页和文章,如果对自己有触动,就果断喜欢加关注。
我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作者。让我更加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简友,他们每天都抽出空闲来精心呵护自己的文字天地。不跟风,不故意谈热点话题,他们只是默默地耕耘。他们的文章,时常能让我发现生活的踏实与感动,并且提醒着我,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只是,自己太散漫无目的,写作也不勤奋用功,在简书上并没有锻炼自己的能力。用心理学名词来说,自己属于场依存型,过度依赖外界对自己的反馈。可我越想得到外界的回应与肯定,就是越得不到。
最后,我找不到让自己写作的理由。于是,卸载了简书。我以为自己应该不会再用到它了。
然而,尽管不在简书上写文章了,但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有一种触动,特别想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一刻的感悟,又特想与别人分享。
任何时代都不是艺术的时代,但我还是要写。——木心
之前,我还不能理解木心说出此话的感受,我甚至也不能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依然坚持写作——这样一件让人费脑力和精力可能还不讨好的事。
但是,当我能把闪现于内心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熟悉文字的时候,内心会自然地洋溢出一种喜悦之感。嗯,这就是为何要写的答案了。
李厚辰说,“写作时绵延的“内心戏”,不过就是自我“能在”的最直接证明和感觉,从语言的迷雾中生长出来的可能。”深以为然。
我想尝试着,去拥抱这份迷雾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