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进入互联网的人可能会比较意外,京东居然依然处在净亏损状态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长 51% 的净亏损,是说明京东经营水平很差吗?
京东年年亏损,还能活得滋润,也只有一句话就能解释:“大而不倒”。
京东为什么能一直“大而不倒”?主要以下五个方面:
1、烧风险投资的钱;
2、上市烧股市投资者的钱;
3、成就超级规模,玩转“现金流”的生意;
4、亏损的背后的市场反应;
5、低利换用户的好处。
一、烧风险投资的钱:
从京东非典时期的初创,一直到上市之前,全部靠风险投资支撑,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巨额资金换京东的成长速度,对京东的考核就是销售额。当时,是有对赌的,如果京东成长不够,京东就会更换主人。
因此,东哥拼命烧钱补贴,强力做大规模,用价格战把竞争对手逼死,规模越做越大,亏损越来越多。从某种角度而言,京东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各家都是烧钱换规模的做法,但只有东哥在“跑销量”上做到了极致,每年数倍的增长,后来仅次于巨无霸淘宝,因此,即便每年巨额亏损,还是获得了诸多风险投资的亲睐,纷纷帮它“补血续命”,于是终于将其推向上市。
二、上市烧股市投资者的钱:
到了2014年,京东终于熬到上市,东哥在纽约纳斯达克敲钟,京东开始烧美国股民的钱了。
这时,国内电商仍在快速发展,人口红利仍在,于是,东哥决定继续烧钱换市场,当然,结果也不错,虽然已经没有100%以上的增长,京东的销售增长率依然在业内无人能及,美国投资人源源不断输血京东,也放任其持续、大额的账面亏损。
三、玩转“现金流”的生意
仔细观察苏宁、国美们就能明白,它们卖货毛利极低,基本上很少挣钱,为啥还能越做越强,还是因为规模已经足够大,对供应商有话语权,可以无偿占据“销售资金”,玩转现金流的生意,这也是所有大型零售的终极秘密。
比如,A企业一年营收1000亿,对上游供应商的帐期是3个月,那么它手中就会掌握住250亿的资金,表面上看,这250亿不归属A,但A却通过循环的“卖新货还旧账”,牢牢占据这250亿,足以建立自己的“资金池”,就可以像银行那样,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A可以用这250亿,做各类投资,短期、长期结合,这就是所谓的“帐期金融”。
四、亏损的背后的市场反应
资本市场的反应给出了答案,在这份2016年Q3财报发布之后,股价暴涨 11.3%,说明华尔街对京东这家世界五百强的经营状况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上百亿的数字很多人可能感觉不明显,如果平均到每天来看可能会更清晰一些,每个季度 868 亿的 GMV,意味着京东上每天的商品销售高达 9.6 亿,每天有 440 万个订单新增,这可是相当大的数字啊!
目前平均每个订单额 217 元,若每个订单多赚 2 元钱,也就是相当于产品平均涨价 1%,京东就能直接实现盈利了,但为什么它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不盈利的情况下,华尔街依然这么热捧京东呢?
对于他们所销售的单品来看,基本都是高于进价销售的,所以会有毛利,但是均摊掉公司运营成本、物流建设成本、营销成本等,最后就变成了亏损的状态。
五、低利换用户的好处
积累更多的用户和销量对京东来说有很多好处:
1、更大的销量会极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这样理解,1 个小区里送 10 件的成本,远远小于 5 个小区送 10 件的成本。对于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这种成本的降低就更加显著了。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某个镇上一个星期只有一个订单,快递员专程跑一趟去送这个快递,成本会有多高。
2、更大的销量让京东拥有更低的进货成本和更长的结账周期。
京东流量变大,成为不少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东在价格谈判上就有很大话语权,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京东上一些商品的进价不仅比线下门店的进价低,而且比淘宝店上的进价还更低,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很多的商品京东是等卖完了之后,才和商家全部结算的,更长的结账周期又能够让集团储备的周转现金大幅提高,这也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3、更大的销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东在融资时出让同样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有进一步地促进建立更好的护城河。
互联网时代,企业还怕亏损?绝不!关键就看,你的亏损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亏损买单,你能不能亏的有技术,一路急速变大,由此保持大而不倒,并最终靠“金融”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