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白话诠释: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没有正道,康子说,“像他这样,为什么没有灭亡呢?”孔子说,“那是因为仲叔圉帮他接待宾客,祝鮀他治理宗庙,王孙贾帮他带领军队,像他这样,怎么会灭亡呢?”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的大言不惭,那么想让他实践起来也很困难。”
陈成子杀害了齐简公(他们自己的国家的君主),孔子沐浴之后去上朝,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杀害了他的君主,请您讨伐他。”鲁哀公说,“告诉我们鲁国的那三家人。”孔子说,“自从我做了大夫之后,没有什么事儿不敢不向你禀报的,老板您居然说,‘告诉那三家(僭越礼制)的人’!”(尽管如此,)孔子还是去告诉他们三家人,(从他们那儿拿到的答复是)不可以讨伐。孔子说,“自从我做了大夫之后,我敢不去告诉我那三家人啊。(因为我要遵从君王的命令)。”
切己体察:第1句话告诉我们看人要看全面。孔子说到卫灵公没有正道时,大家就会觉得这个人该死,这个人不该活。可是历史却打了我们一巴掌,告诉我们他治理的国家长治久安,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这个人没有正道,但是他却能够任用贤才来帮助他治理国家,这就是他的优点和优势。往往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时,就会把这个缺点无限的放大,认为他其他地方也不行,但这恰恰会使得我们遮蔽了双眼,忽略了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好处和优势。这再一次印证了,人力资源的评估目的是要把人放在合适的地方。
第2句话印证了一个非常通俗的道理,我们通常说“说到就要做到”,那说不到也就很难做到也便是自然的了。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说到和做到之间本身就有一个很大的gap。如果再往后退一层,说都不愿意说的话,做到就更难了。在管理当中。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因此需要说到而做到;而对于下属来说,我们则需要能够尽我们的所能给管理者承诺,如果我们都不愿意给承诺,显然也不可能达到什么样的业绩。
在第3句话中,孔子在这里说两次“不敢不告也”,对象应该是不同的。第1次说不敢不告,是不敢不告诉鲁哀公,第2次不敢不告,是不敢不告诉鲁国的那三家大家族。第1次是因为尊重国君,因为孔子把国君放在第1位,所以第一时间来禀报;第2次也是尊重国君,因为即便这件事他认为不对,他也强有力的去执行了。在我们的管理当中,即便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依然尊重领导,强有力的去执行,这才是我们要的执行力。
文言拾遗:其言之不怍--“怍”指的是惭愧。例如,怍,惭也。从心,作省声。——《说文》。按,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