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聋哑人,除了会说一些简单的指令,几乎很难和别人正常沟通。但她是一个勤劳的女人,家务、农活,做起来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父亲年轻的时候则是个暴脾气,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一点就着,干柴烈火。但他是个令人尊敬的父亲,对儿女的爱,深远绵长。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我的童年注定是和惊天地的锅碗瓢盆破碎声和泣鬼神的谩骂哭泣搅为一团的。
刚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吵架打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沟通不善,再就是家里穷。
每当他们吵起来,小小的我只能护着更小的弟弟妹妹,躲在角落里无声的流着泪,毫无办法。长大一些,便会哭着去劝阻。可又有什么用呢?两个正当愤怒的大人,是听不见一个孩子的哭诉的。可我却没有办法不管,总是不能无动于衷地看着他们吵的。
父母每次吵完架,本来就一穷二白的土坯房里总是一片狼藉。伤心的母亲便会离家出走,好几天都不回来。我和弟弟妹妹只好在奶奶家吃点饭,才不至于饿肚子。但是奶奶和爷爷也经常吵架,奶奶和母亲同样是经常吵。甚至和隔壁的邻居,也难以幸免。
还记得周冲的一篇文章里写过: 童年与父母的关系,这种关系结构,一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就像一个沉默的发动机,让你不自觉地,慢慢扭转方向盘,将眼前的关系,转到你童年时的关系中。
父亲和母亲,延续着爷爷奶奶的相处模式,这种原生家庭的烙印,也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底。
有时候,大人们心里的无奈和愤怒,小孩总是能点滴不漏的感受到。而小孩眼里的自卑和沉默,却被大人当成了懂事乖巧。
所幸的是,我们几个小孩也确实都比较懂事乖巧。而爷爷奶奶对我们,一直都是疼爱有加。父亲,也从不曾抛弃我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干活,到了晚上,都会骑着摩托回家。我们有谁生病了,背在背上就马上往医院送。至于母亲,一家人心疼她说不出、听不到,也只能原谅她间歇性的歇斯底里。
长大后,去了外地上大学。某天跟闺蜜说起自己家里的情况,闺蜜既心疼又惊讶地说: 天哪,那你还能这么洒脱、阳光地长大,要是换了我,肯定都要疯了的!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没有像她说的那么阳光洒脱。但我更知道,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其实远远超过了伤害。我又何必一直对父母,对那些不好的回忆耿耿于怀呢?
后来结了婚,我和先生只要有什么事都会好好商量,从来没在孩子面前红过脸。因为我尝过那种绝望的滋味,便再也不想我自己的孩子去承受丝毫。
只愿以后的自己,能一直做那个阳光明媚的女子。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环境,陪伴我们最爱的小天使,逐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