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放下书吧去打工,心态又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上一次是为了让书吧能活下去,这一次,是为了给书吧值得存在下去的方式铺路;上一次总有离不开她的不舍,这一次有了放得下的勇气;上一次是个可以干的工作就干,只要能分出时间待在书吧里就成;这一次没有选择将就,工作选择要求自己认真考虑投入产出还有未来发展前景,而不是一味地只想能在里面多待一会儿就一会儿,虽说终极目标还是书吧,但前面要走的路也不能白瞎不是。
选择后的这一个月下来,收获的是全新的视野和技能,比如从前只在纸上看到或者听别人说道,Google有多么多么值钱,到现在摸明白它的强大功能才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值钱,而当自己摸出来如何从无到有的去精准挖掘目标客户的方法时,突然想到:如果早知道可以这么做,当年那个美肤仪大概早已经卖出去了吧。故事发生在偶遇开书吧之前,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自己研发了一款美容仪,便找到我看看是否可以外销出去,当时在网上搜了各种方法尝试找客户卖出去,奈何无法做到目标客户的精准联系方式的搜索,绕来绕去都是只看到似乎只有电商平台上才能搜罗到这个资源,当时是阿里巴巴这类国际小商品交易平台最火的时候,也是会费门槛水涨船高的时候,基本等于没有下血本的决心就是会被挡在门外的情况。所以想起这事儿,会想说早知道现在这套方法就好了...
但其实,哪有那么多早知道呢? 当年上网搜的时候,不是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方法信息, 只是有类似经验的同行分享的比较零星, 局部的信息未必真能看懂也很正常. 本身基于google的搜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法模式, 更像是可以灵活多变的组合模式, 所以它能覆盖的范围可以纵深很广, 或者说它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模式, 当你开始理解它的思维模式, 便开始学会如何搜寻使用它的各种工具来实现精准搜索.这不仅仅是个有趣的过程, 还是要真正走进去摸索的一个过程, 所以说, 没有真正做过哪有那么多早知道.
不禁又想起闺蜜们常常会问我的一个问题: 早知道会遇到这些林林种种, 你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现在可以很肯定的说: 只有做了才知道的事,哪有那么多早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