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魔幻,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哈利·波特》系列、《魔戒》三部曲。
其实……还有一部资格更老的魔幻巨著,没看过肯定特没面子。
它的作者和托尔金是好基友,托尔金就是受他的刺激写了《魔戒》。
《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也表示受它影响很大,简直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Sir现在就说出来,你记得配合“哇”一下——
《纳尼亚传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大银幕电影呢,它只拍了3部,但图书一共有7卷,小学生读完都毕业了。
那么,《纳尼亚传奇》究竟牛在哪?
要知道,它可是融合了基督教故事、中古传说与现代元素,格局相当庞大。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纯靠想象力打造出独立于现实的“第二世界”,为无数孩子乃至大人的童心,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
相信不少人都幻想过时空隧道或任意门。而在《纳尼亚传奇》中,通向“第二世界”的入口,就藏在你身边最不起眼的角落——
衣橱!
第一部《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阁楼上复古、庞大的衣橱,就是进入纳尼亚的通道。
打开衣橱看见的,居然是一个冰雪世界。
……而且通道还不固定。
到了第二部《凯斯宾王子》,伴随着呼啸的地铁,站台变成了洞穴,而洞穴之外,就是纳尼亚的阳光海滩。
第三部《黎明踏浪号》脑洞更大,入口变成了一幅油画。汹涌的海水,从另一个次元一下子冒出来。
(看来广州潮湿的回南天不是简单的气候原因,一定是Sir家里有值钱的古画)
这些貌似不着边际的想象,其实全都来自我们最爱的生活体验——
比如,捉迷藏时躲衣柜,仿佛就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坐火车时过山洞,眼前一亮的震撼感每每让人心胸一展;而画,不就是画家把大世界装进了小框框,与人分享的吗?
《纳尼亚传奇》的想象力,简直上通秘境,下接地气。
这,还仅仅是开始。
当你真正走入纳尼亚,你会发现处处都是奇迹。
首先,你会被美轮美奂的景色折服。
和《魔戒》相同,《纳尼亚传奇》的主要取景地是新西兰。四兄妹从地铁站穿越的那个洞穴,就位于新西兰北岛东北面的科罗曼德半岛。
清澈深邃的湖水,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茂密丛林……
和原著中描写的令人迷醉的风景,一毛一样。
而纳尼亚世界,也塞满了神奇动物与酷炫魔法。
最生动的,要数灵魂狮子阿斯拉和骁勇善战的老鼠剑客。
这些动物角色的表情、动作活灵活现,毛发清晰可变,代表了当时好莱坞顶尖的特效水平。
魔法效果更是气势磅礴。
你可以看到冲锋御敌的火鸟。
兴风作浪的河神。
特效还不是乱来的,它的含义一点也不肤浅,让你看到万物皆有灵性,也都有善恶之辨。
与《哈利波特》系列中故事的线性发展不同,《纳尼亚传奇》系列的时间是打乱的,又相互独立。
跨越千年、多重时空的架构,让《纳尼亚传奇》极具史诗感。
比如从《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凯斯宾王子》,人类世界仅仅才过了一年,但纳尼亚已经经历了1300年。
当佩文西四兄妹再次来到纳尼亚,才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曾经富丽堂皇的宫殿,已然变成废墟。
原来,在四兄妹缺席的千年间,纳尼亚被邪恶的国王统治。那些会移动的大树,会跳舞的花,都被魔鬼的步伐一步步侵袭,找遍所有街道都没有(怎么有点熟悉?)。
为了让纳尼亚重获自由,四兄妹要带领纳尼亚人奋起抗争。
《纳尼亚传奇》一方面尽情地描摹自然和世界的美,一方面又竭力输出战争和邪恶的“丑”。
为啥呢?为啥不老老实实地给我们讲仙境一般的童话呢?
这与原著的创作背景分不开——
第一部《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出版于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那个工业时代,人类正在吞噬自然,树木被砍伐、蓝天被遮蔽。
而纳尼亚世界,正是对工业社会的控诉,想为生活在雾霾中的人,创造净土。
所以最打动Sir的,其实是《纳尼亚传奇》携带的“旧时代”的美好记忆——
看到里面穿插的民间童话,就会想起上世纪那个淳朴的童年时代;
看到佩文西家四兄妹——勇敢的彼得,温柔的苏珊,调皮的埃德蒙,还有最具灵性的小女儿露西,又会想起了街头巷尾一起奔跑嬉闹的童年铁党;
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免不了犯类似错误,做类似的蠢事:
埃德蒙受到诱惑,一度背叛了家人;彼得和苏珊则一副大人样,对小妹妹露西的灵性表示质疑;就连露西自己,也对自己曾经坚信的事后悔、犹疑……
其实,哪有什么好后悔?没犯过错,我们不会长成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