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晚结束琴课后,我都习惯推开老师琴房边的茶室门,就能看到先生每次都气定神闲的坐在主泡的位置品茶、听琴,然后老师和我很自然的各拿一个蒲团坐下聊天。
老师说我进步很快,说她初学琴时可不像我进步这么快。听了这话我当然是倍受鼓励的,甚至还有些窃喜的,同时也知道老师是谦虚才这么说的。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听不得赞美,或者稍感觉自己取得了一点成功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聪明,悟性很高。以前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自从开始读经典,读已成就的人的书后,我才开始觉察,所以,在得意忘形之前,我的脑海里马上飘过最近在读的一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立马感觉醍醐灌顶,在音乐这块领域我还只是一个门外汉啊,然后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继续努力学习、坚持练习才行。所以我常有种感觉,书就是我的人生导师,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上面的文字内容,而是让我们向有成就的作者学习,让我们去实践书中的内容,感受内容背后的精神存在即而才能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的,所以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
学琴半年有余,突然感觉之前因太懒而没有将点滴记录下来真有些遗憾,暗暗决定以后每个阶段都应该把要点和练习的心里过程都记录下来,这样以后翻看时还能温故而知新,还能定格些曾经的片断,毕竟时光就像一缕轻烟,一触就散,随风而逝。
依稀记得初学琴时其实是有些紧张的,内心里也在嘀咕到底能不能弹好。所以每次都很认真的听讲,还记得第一堂课老师跟我讲了古琴的历史,古琴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等内容……但有些内容过后又会遗忘,所以时不时还需要再温故下,每次碰到我不小心忘了的内容,老师都非常温柔耐心的再指导一遍,当时心里感觉特别温暖。老师说:“学琴贵在平时的练习。”对于回家的练习我是有信心的,坚持是我近两年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甚至已经融于我的日常生活中。
老师还说:“学琴基本功很重要,一定要稳扎稳打,要慢慢来。”所以光右手的指法,我就练习了近一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对当时自己的无知感到特别好笑,因刚开始练琴时只用到一个右手,我都能坚持每天练习1-2个小时也不觉得枯燥,所以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和喜悦:原来学琴这么简单啊,这个对我来讲实在是太容易了。但两周后,老师教了基本的音律,要开始学打拍子,老师说打不好拍子就把握不好节奏,对后期的练习会有很大的影响。然后痛苦就来了,一拍或是两个半拍都好打,可遇到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三拍时就开始乱了,手、脚、口都不能统一了,关键是我数学还不好老算不清楚就会犯糊涂。所以我想,这是我学琴时碰到的第一个难关,但我知道坚持练习才是王道,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深入,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就慢慢掌握了,但还是要不断的加强使之更熟悉。
我学琴的第二道难关是按音,按音对手型的要求也高,同时还要对准每一个徽位,最痛苦的是它加大了左手的使用频率,都知道左手无论从灵活还是力度上都相差右手太远了,特别是左手的无名指基本上使不出力,但在古琴中的使用也不少。所以当时我又开始感叹:学琴还能锻炼左右的协调能力,加强十根手指的灵活度,这无论对大脑的思维还是身心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啊,古人真是高明,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位也不足以为奇了。按音还让我感到痛苦的一点是手指因力度掌控不好,或是长期的摩擦导致疼痛或是手腕的酸胀,所以刚开始练习时内心里往往会有一个声音让我打退堂鼓,但也就念头一转的瞬间,觉察后还是决定不随念头跑直接开始进入练习状态,但也会因疼痛练不到1小时就不得不休息了。我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也是从道德经里明白的,所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任何事情过于的猛烈都不可能长久的,练琴也是一样,要细水长流,让它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
然后就是第三道难关,练习按音的曲目比散音、泛音的都要长、多。每次拿到一个新练习,因为不熟悉的原因,弹一半总会弹不下去,偶尔面对弹不好也会心绪烦燥,但察觉到后马上就调整了,马上告诫自己一定要慢、稳,不能急于求成。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慢慢来才会快。”也有听雪漠老师讲过:只有坚持没有放弃。对此我是非常认同的,成功就是一个坚持和积累的过程。
差不多练习了三个多月,我才开始正式学习曲子。从仙翁操到秋风辞,对于我来讲可以说又是一个大的突破,秋风辞弹会后,在技法上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接着古琴吟、凤求凰等似乎只要老师教过一遍,我就可以进入自学的阶段了,弹着弹着感觉之前困扰我的节奏问题也能渐渐掌握了,手指也比之前更加灵活了。当然,每拿到一个新曲目,在练习之前还是会倾向于先练习已会的,再练习新曲目。在练习新曲目时畏难的习气还是会跑出来,同样用觉察去对治,除此我还要克服在人前弹奏,或是有人在给我录视频时不能完全进入到弹琴状态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突破。
总之,我感觉习琴就是一个练心的过程,不断的去除习气,不断的损之又损,以至于达到为无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