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去参加了自然学校环保志愿老师的招募课,听到了一个新词——“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指现代城市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与自然割裂,而导致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课上,马车老师提到一个令人心痛的场景:他带孩子们在自然中观察实践,原本要时不时停下来,让孩子自己观察思考。但事实却是,一旦他停下来,孩子们不知道该看什么玩什么了,反而拿起电子设备做起小小低头族。
我家噜噜只有八个月大,这么小的孩子,已经被手机深深吸引。引导她爬的时候,用玩具——不行,用爸爸妈妈的笑声——不行,把手机放在前面,她却一踹一踹地爬过去——手机已经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无奈脸)。
无论在什么地点,举目望去,总能发现一片低头族。孩子接触电子设备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常常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抱着比身子还大的ipad,聚精会神地玩游戏。
智能电子设备,原本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更高,现在人类却反而成了它们的奴隶,不得不感叹,娱乐至死。
02
说回自然缺失症。
提到与大自然的割裂,我深有共鸣。作为一个生长在小城市的80后,我觉得自己与大自然也非常遥远。
记得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老师说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丘陵,根据植被可以分为森林、草原、沙漠等。我当时蒙了——其实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感觉的画面——这些都是什么鬼,我只知道楼房学校、马路公园。至于森林草原什么的……我理性上知道是什么,但是感性上,真的没感觉。
还记得去动物园时,看到豢养的长颈鹿、大猩猩、老虎,一面惋惜被人类禁锢的动物,一面又欢呼雀跃、啧啧称奇,还有不少人花钱买饲料,只为看看动物吃东西的样子。虽然知道它们被关在笼子里,已经失去不少灵性,但也难掩心中的激动。因为除此之外,对野生动物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屏幕上、书本上。
甚至到了农村,就连看到走地鸡、耕牛都大惊小怪,给菜地浇一次水都觉得是种神奇的体验。
生在城市的我们,习惯了超市地铁空调,离大自然已经太远了。
03
但我心中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憧憬。
在城市生活,只能在阳台上摆弄些花草,施肥换土、修枝剪叶,亲力亲为,也算营造一些大自然的气息。
爬过深圳周边几座山。手脚并用地翻越没有路的山地,草丛中的蚂蚁、爬虫,汗流浃背,下坡时险些滑落,吓得一身冷汗。
也时常来到海边。炽热的太阳,绵绵的细沙,还有……散落地上的垃圾。脱了鞋子踩在海水里,海潮漫过膝盖,感受海水温柔的按摩。
最高爬过丽江的虎跳峡,两千多米,对我来说已经相当有难度。山顶云雾环绕,崇山峻岭,像进入了仙境。
还记得在印度旅行,公园里满地的松鼠,猴子爬到窗台吃递上的食物,牛在马路上行走,吃素的男人钓鱼给怀孕的母狗吃……别有一番情调。
再远一些呢?
极光、雪山、深海、沙漠……想到这些美好而壮丽的画面,充满了期待。
自然如此辽阔,引人入胜。
愿我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也希望我的孩子能伸出手,更多地触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