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沙尘漫天,晴空万里,沙尘漫天......按理说应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节了,而家乡的天气还是个顽皮异常的孩子,忽而明,忽而暗,阴晴不定,变幻莫测。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日常关注着这天气的变化,因为关注,故而烦恼。想到老子先生的观点,没有欲望就不会有痛苦,假若没有了对明媚春光的盼望,岂不是就少了这不必要的烦恼?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只需思索那剩下的一二也罢了。
就如同关注着多变的天气一样,在朋友圈里也时常关注着朋友们的喜怒哀乐,日常起居,虽不怎样的点赞,评论,但我深深的知道,只要在我的朋友圈内的朋友,都是在我心里的,而且这一点对于我这个重情谊的人来说毋容置疑。
连日来,一直看到老同学在朋友圈里发表连载--《我们在一起》,每天读到,内心都会有莫名的伤感,但是除了在那个小小的评论框里捧起三朵玫瑰,表达两个双手摩拜,剩下的除了无可奈何就还是无可奈何了......在那一行行朴实的文字间,我似乎看到了孱弱无力、白发苍苍、神倦力疲的躺在病床上的老妈妈,看到了那张曾经何时都是一脸的温温笑意,荣辱不惊的熟悉的脸庞,如今已经是愁容满面、泪眼婆娑了......
作为熟悉他的老同学,我可以想象的到,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或伫立窗前,或沉吟窗前,或奋笔疾书,或挑灯夜读的他一直都安静的陪伴在老妈妈的身旁,陪伴是最真切的爱,在他身上深情的演绎着。
曾记得前几年时,老妈妈在兰州做手术,他一路火车,一路诗意,在那个偌大而有些陌生的城市里,看着街边橘色的灯光,听着夜晚黄河隐隐的呜咽,诚挚而孝顺地守护在老妈妈病床前十多天,那时的文字温情、虔诚,但全然没有今日的悲伤,许是真诚感动了天地,老妈妈的手术很成功,身体逐渐开始恢复,原本担忧心疼的面庞又开始涌出了昔日那温情的笑意,一如往常地站在孩子们身旁,捧着一颗火热的心体贴关心着自己的学生,那份细致,那份耐心,让我无比的汗颜......
可是如今,再读他的文字,怎让我如此的伤感?许是那文字间的悲伤太深,令我无法探及吧。“老妈妈一天天的逐渐开始不认识我了,不认识雅蓉了,只认得她的孙子了......”“老妈妈开始不吃饭了,不喝水了,好不容易喂进嘴里的一块面片,却怎么都不肯咀嚼了......”读着那一行行心酸的句子,脑海里的画面一副又一副,我似乎看到了全家人都围坐在病床前,一个个眼巴巴地盯着母亲那干瘪的嘴唇,一个个都期待着那曾经对孩子絮絮叨叨不停的嘴唇再次的张开,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大家的眼眶湿润了,孩子的眼泪滑落了,母亲的嘴巴却总是任性的不肯咧开一条小小的缝隙....我似乎看到了,看到了,深夜里兄弟二人,一人在沙发上辗转反则,一人在小床上彻夜失眠,无论是谁的耳朵,在那个夜里都是警惕地竖起来的,带着期待,带着渴望,在静静的夜里,他们多想不再有安眠,而是扑捉到来自老妈妈的一丝一毫的声息......兄弟俩在同一个屋檐下,在老妈妈的身旁这样的场景曾有过千千万万,与往昔不同的是,不眠的已经不是老妈妈了,不再是那个哼唱着夜曲,在灯下缝补着衣衫,守护着哥俩的老妈妈了,而是开始步入不惑之年的兄弟俩了,同样无眠的夜,他一定在期盼着多些,再多些......
看着,想着,哽咽着......深深的悲切从心底喷涌而出。是啊,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多少年来一直陪伴着身边的老妈妈们都已两鬓斑白,身躯孱弱了,而当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一天......我们却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却只能无可奈何,潸然泪下......就如同叶圣陶先生笔下的那个稻草人那一夜的无奈和悲伤。尽管也知道贾平凹《落叶》中的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可是此刻此景,却无论如何也是说服不了自己的,说服不了自己的心,也说服不了自己的情.......
唉,泪眼朦胧中,再次捧上鲜艳的玫瑰,合起虔诚祝福的手掌,祝福,祝福,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