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爆发高通胀问题。经济学家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解决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多高。所谓的代价就是指反通胀对失业率、经济的影响多大。
经济自行降低到非加速通膨胀的时间
从菲利普斯曲线看,其曲线在长期中呈现垂直状态,也就是失业率和通胀互不影响。那这个长期有多久?
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是:经济上充分调整需要5到10年时间。之所以存在这样长的时滞,是因为调整预期、劳动合同及其他长期合同的重新谈判,还有所有这些因素逐步渗透到经济体系当中,都需要数年的时间。
很显然,不论政府还是劳动者,都等不了那么久。政府必须在高通胀来临时采取积极的反通胀措施,并且能够预料到反通胀的代价。
反通胀率的代价
从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看出,降低通胀率的方法就是紧缩经济,提高失业率。
经济学家根据各国历史经验得出:若要使通货膨胀率降低1%,失业率就须在一年内持续地高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2%。同时,使通货膨胀率每降低1%,就会使年GDP减少4%。
这个结果也暗合奥肯法则。我们前面提过奥肯法则:当失业率高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2%,实际GDP就将比潜在的GDP水平下降4%。
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
据此,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按菲利普斯曲线来分析问题会过于悲观。新观点认为,政府采用权威信用的政策,如明确的保持货币规则稳定或制定名义GDP目标等,在产出和失业方面都可以用比较小的代价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信用理论。
成功的案例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革曾以比较小的失业或GDP的代价,结束了奥地利和玻利维亚所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
但美国的经济历史表明,信用理论在1980年时并未奏效。
在那个时期,政府以一种明确且强有力的姿态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所付出的代价是通胀降低了5个%,但GDP损失了20%以上。可见,使用硬性的和预先宣布的政策来增强信用,在美国似乎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反通货膨胀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