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猜了,封面出处是qq音乐的精彩评论,陈小春的歌曲《相依为命》,这是我推荐给读者的一首歌曲,挺走心的,值得一听,当然不排除不喜欢它的朋友,求同存异,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慰藉的,应该不差。
实际上如果我们头一次听到这首歌,会感觉分外的熟悉亲切,可能自己以前听过而没留意它的歌名,它的调子已然悄悄铭刻于咱心,单看旋律本身,它携带着淡淡伤感,又不失抒情。细品歌词,有一种锦上添花之感,这首歌曲调和词意十分的切合,给人一种被神灵轻抚灵魂的治愈感。简单来讲,就是它有一种让我们感同身受的魔力,勾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类似的忧伤过往。
原谅我给它这么高的评价,这时有人可能有异议了,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这里我不作回应,请慢慢看。
众观世界历史上,那些经过历史长河反复冲刷拍打而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它们犹如中流砥柱,给人以指引和力量。这些“经典”,被世世代代反复褒贬,依然难掩它们的灿烂的光华,荡涤着一个个被世俗蒙尘的灵魂。
细想一下,说得好像我们都俗不可耐(一个白眼自己体会)一样,能留下“经典”的才是有侠骨仙风的偶像?偶像也是人好伐?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成就,我们都知道学会赞美他人也会被人欣赏,那么,不难理解,我们能看到这些“经典”的闪光点,恰恰反映出作为观者的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不是么。
此刻,咱们不妨推敲一下,来自万千的观者的审视,是什么让这些“经典”有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的灵性?
这时,回到文初,陈小春的《相依为命》我们暂且把它看成是“经典”,封面的精彩评论我们不管它是某段友随手一挥想出来的还是一个真实事件,它也是评论者对这首歌曲的一个新的理解,也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认同,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对那个舍不得住旅馆父亲的做法有所触动,这一评论对歌曲的新的一种诠释,引起了咱们的共鸣,它就这样直接摸到我们的心坎。
这样一讲,我们所欣赏的歌曲《相依为命》,不仅仅局限于它的悲伤基调优美歌词,正如本文第二段末尾所说的,真正原因也就水落石出,即让人感同身受,所谓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经典”展现给我们的惊人魅力。因此,《相依为命》被我们在心中冠上“经典”之名,也没什么可以诟病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类比过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用怀疑的眼光找出歌曲的不足,这时不能忽视的是,那些对这首歌并非十分看好的观者的看法,在此处就有话语权了。比起欣赏这首歌的人,在找寻不足上,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更为客观。
所以,折中思想进入我们的视野了,对于“经典”,我们不吝啬欣赏,也不可丢失审视。
就好比,拿书籍来解释,世界那么多有干货的经典书籍,倘若两个人所啃之书的交叉内容范围小到可以忽略,那么,对同一个“经典”的评论,双方论点大概都有可取之处。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概就是这样子。
扯远一点,我们摇摆不定好似墙头草,像一株无根之萍,在这尘世间,可能会被浪头淹没,也不会少安宁之光景。
浮游之态,看尽繁华邂逅所有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