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书,暑假时读完,对主人公受原生家庭的不幸有很深的触感这次再次提及分享此书,源于这次参加本书阅读交流会,当时比较忙,没时间跟他们分享和交流这本书。
闲暇时,专门用一天时间爬楼翻看记笔记,过程中收获颇多,现在把我感觉比较重要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注:本文的大部分都源于阅读交流群各位朋友,我只是把这些整理出来,按完整的分享梳理给大家!
1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的一部非虚构回忆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全球 37 种语言译本,比尔盖茨也从中评价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本书是对塔拉本人原生家庭真实回忆,她成长于美国一个极端的家庭,父母不让孩子上学,家人生病受伤绝不就医。她 17 岁前也从未上过学,一直都生活在父亲的偏执、哥哥的暴力和母亲的忽视之下,但后来却通过自学,一步步努力,老取了杨百翰大学,并最终成为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
说起“教育”,塔拉本人在接受福布斯访谈时,同复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她说: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2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又如何去克服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我觉得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远且固执的。像鞋底黏满咀嚼过的口香糖一样,基本不可能彻底剥离,多多多少少都会粘粘在身上。
如有幸摆脱掉大部分但仍会心有余悸,不知道午夜梦回时大家会不会猛然觉得自己与父母有些性格点极为相像并为此感到恐惧,甚至后怕。
我难道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吗?会与不会,最重要的决定是你自己。
即使原生家庭的藤葛覆盖了 99.99%,那也还有0.01%的可能性。如何抓住破开这
0.01%的可能性,靠的是自身的信念及意志。”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对于自身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只能通过自身的年龄的增长,个人的经历、见识、教育、自我察觉能力即自我意识去改变自己。
但如果重返旧环境,又会陷入死循环,所以要舍弃过往,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认知去认真生活,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对于家人不希望你埋怨他们,可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影响和摧残,也不要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们。
如塔拉想对家人说:
”我现在仍然很爱他们。尽管一半家人已和我断绝往来,虽然我必须接受现实- -他们必须改变才能重回到我的生命中。至于他们是否会改变,就不是我的控制的了“。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不然,爱的味道就变了。
3
你觉得 Tara 的成功源于什么?
天资聪颖、不断求知、内化反思、贵人相助。
我最为她成长路上有泰勒的指引感到幸运万分,打开书扉页赫然写着“献给泰勒 ——"
心理学上说,年龄相仿的同伴带动极大促进成长,作为兄长的泰勒,是家庭中第一个冲出愚昧迂腐的束缚走向光明的孩子,成为塔拉的指明灯。
塔拉是无数愚昧落后少年中的珍珠,自身条件具备之余,她也是幸运的:遇到了泰勒、导师等贵人。
而我的哥哥也是我的泰勒,一步一步引领着我,讲解历史故事、古文经典,开活眼界,感受教育的力量。我的天资算不上聪颖,但也算是成为了一只小小飞鸟,飞往了我的山。
塔拉很容易去思考去学习,去发现内心真正所想,最终又有机会去体验现代教育。
4
你觉得本书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对于她的原生家庭所遭受的,我无法感同身受,每个人对她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其实在于作者塔拉强大倔强,从不肯屈服的内心。
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是她哥哥肖恩第一次将她的头摁进马桶里后,她盯着镜子里流泪的自己,痛恨自己的软弱。
她说希望自己像石头一样坚硬,没有人可以伤害。也是看到这里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段真实的个人经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那些对我而言遥不可及、难以想象的东西都真切地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我们可能都曾像塔拉一样,有过弱小不得不向外界屈服的时候,但身体的屈服并不意味着内心的屈服。
我很佩服塔拉能有强大的内心,走出大山,用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打开新的世界。
同时,也很庆幸最终拯救她的是温柔的生活,她终干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只能用坚硬的内心来保护自己。目前,塔拉本人现在是在哈佛肯尼亚学院做高级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媒体和政府两极化议题。
在学术道路上,继续纷飞,以“教育之名”完成自己的救赎!
好了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喜欢塔拉本人的作品,也可以选择入手。
下回见!
全网同名,喜欢作者关注一下,专注个人成长、感情故事、副业项目
写作时间:2021年 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