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开始感觉自己效率明显变低了,某天出于好奇和先生比较了一下彼此的aTimeLogger时间记录,大受刺激,因为发现1月份我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他几乎相等,可是,我只需要在工作上花少量时间,而他却是全职上班的。然后,我试图在二月份更努力一些,甚至为此调整了地点,之前在家里的书房比较多,现在则经常去最近的浦东图书馆(那里真是个适合自修的地方),然而看看二月份的数据,二月份使用手机的时间创造了以往五个月来的新高,手机需要每天充电两次,更糟的是眼睛也开始有干涩的情况出现(估计真的用眼过度了)。可是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我完全不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大脑的控制系统好像突然就失效了。
因为集中注意力也变得比以往更困难,于是开始看一些对自己来说相对更简单的书,从《五轮书》到《成为作家》,再到《精力管理》、《奇特的一生》,看到《奇特的一生》的时候,意识到自己使用aTimeLogger的方式有点问题,好像远没有达到书中提到的形成对时间的感知的效果。然后再接着看《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看完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最近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又踩了一个大坑呀。真是多灾多难的新年。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其实作者讲的东西跟2小时完全没关系,更确切的名称可能是:如何高效利用你的时间和精力以产生最有效的产出。
作者在开篇不远的地方说:
要想真正实现高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抛弃“效率”这个念头,转而选择创造条件,让自己在每天当中都能拥有极为高效的两小时。
中枪倒地,我最近的脑袋都被效率填满了--因为最近效率实在太低了。
但这句话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内容,其它几本书里也同样提到劳逸结合,足够的休息和活动有时候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事实上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注意这点了。然后继续。
接着作者提到,
在日常工作中,认清最重要的事:意识到每天的关键时刻--抉择点,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他解释到,大部分情况下,当你完成或中断一个任务的时候,大脑的无意识会自动选择下一个任务,而不会去考虑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我们习惯于匆忙略过这种时刻--抉择点。但是如果你愿意在每个重要的切换的关口花五分钟思考下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你会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然后我意识到,我好像都是在进行下一项任务之前拿起手机的。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可能就可以转而去做别的事情了。
再往后,作者又提到了办公环境的重要性:
大脑的功能就是发现各种干扰物。具体一点说,越是有很多不同事物需要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就越是难以控制自己专注于具体哪一个。
看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意识到,在家也好在图书馆也好,陪伴我最多时间的是手机。其实现在很少会有人打我电话,我也很少在微信上和人聊天,那我为什么还要经常打开手机呢?或者说,我为什么要不断拿起手机呢?
答案是:因为我在用aTimeLogger做时间记录。因为从过年起比以前更空,所以我记录得更频繁了。于是我更快地倒下了。
12月份的时候相对事情较多,于是会用整块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一天记录的条数不会超过30条,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事后一次性补录的。而最近这段时间自己安排的任务都很零散,甚至同一个任务还分成了好几次记--因为现实中确实停顿和休息了,于是每天的记录条数变成了接近60条,并且,绝大部分是实时记的!
这代表什么?代表,我最近每天可能,明明没有任何事情,有将近50次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做一个不到5秒钟可以完成的记录。然后,需要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选择把手机放回去干点别的还是继续看---换句话说,我要抵制住50次的诱惑才能保证自己在这个期间不浪费时间去看手机。真的做不到呀!
很快,书上又提到:
进行自我控制往往会削弱我们的自控力。不同形式的自控——比如关注自己的饮食、控制住不发脾气、限制自己不要冲动消费、在股票跌的时候忍住卖掉它的冲动——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当我们进行这些自控行为之后,我们的这部分大脑功能往往就会显得疲惫。
这下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什么都没干还觉得这么累了,因为自制力也用光光了。一天这么多次艰难抉择,哪还有力气干别的呀。
结论:
1.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人生没有明细的操作指南。
2.其实《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也并不是做一件事情就记一下或者看一下时间的,撇开手机的问题,我这样做的最大坏处就是分心。
3.这是我在过去两个月里面踩过的第五个坑。平常的时候都没遇到什么问题,大概因为以前都只做“日常”的事情,很少做什么新的事情。
4.如果你也在为手机使用时间太久的问题烦恼,建议记一下你一天中拿起手机多少次,分别因为什么原因。因为开始就不要拿起来,远比拿起来后再放下要容易得多。
5.远离手机的呼吁早就听到过不知道多少次,但是都是当故事听过。多看书还是有用的,只有脑子里的链接足够多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惊喜”或“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