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几点随想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同回答。读书无用论的声音一直存在,因为有大量不读书但坐拥千万资产的人,因为有很多收入一般的博士硕士的学校老师,似乎这些现象在告诉我们生活条件好坏与读书多少的关系不是很大,和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程度高度正相关。这篇短文里不会有读书很高贵这样类似的表达,我只想谈谈最近几年里曾经出现在我脑子里有关读书的记忆片段。
1、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变得越来越有心理优越感,越来越觉得读这种书的人智力不行,读这种书的人很低级,就不配叫读书人,这个人的书就白读了,这种人要远离。
[if !supportLists]2、[endif]读书有时候和玩牌打麻将是一样的,只是一种消遣方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严重了。喜欢钓鱼爬山的人,从中获得的乐趣、大脑获得的快感和喜欢读书的人读到好书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个没有高下之分。
[if !supportLists]3、[endif]六祖慧能顿悟前后都是不识字的,有信徒问他为什么你不识字却能参悟佛法解读经典?慧能说:指出月亮在哪儿,需要手指,但是手指并不是月亮呀,看月亮,也不是非得通过手指头才行,对吗?
[if !supportLists]4、[endif]读书和行动力很大程度上成反比,读书多的人,行动力差,刚猛精进的人很多顾不上读书。要想最大限度收获自己想要的,强大的执行力必不可少。
[if !supportLists]5、[endif]政治学经典《君主论》的作者,意大利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每天读书前,都会沐浴更衣,用最端庄的态度坐在书桌前读书,他觉得这是在和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对话,要认真对待。
[if !supportLists]6、[endif]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过,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平静的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个文明。的确是这样,马克思老人家书房里写了份宣言,遥远的东方人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它改变了历史,并且还在持续改变着。
[if !supportLists]7、[endif]前人的思想,我们的阶梯。有句古老的谚语: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下我们经历的绝大多数事情,先哲们都经历过,并且通过书籍留下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获得启发。
[if !supportLists]8、[endif]读书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掌握一套有效的生活方法论,我们不需要费时费力地重新发明轮子,直接使用前人留下的好办法就行。
[if !supportLists]9、[endif]什么时候自己能觉得开始掌握知识了,并且形成真正的价值观呢?个人觉得,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的不只是眼前这本书,而是纵向能自觉补充该书的背景,横向能关联其他类别的相应知识。
[if !supportLists]10、[endif]对于想要读书的人,大胆去读,自由思考。做到通达,跳出熟悉的领域,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if !supportLists]11、[endif]我们认识一个人十年,都不能说完全了解一个人。我们只能了解他们的一个或几个侧面,比如幽默、乐观、正直等等品质。读书也一样,没必要每一本书都是从头读到尾。找到一本书里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就可以了,这些自己有兴趣的内容才会真正走进你的内心,其他没兴趣的章节内容,错过就错过了,即便读了,可能也记不住。
[if !supportLists]12、[endif]市面上太多图书里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就是三五千字而已,作者和出版社为了卖书,把一个或者几个观点包装打包成一本书卖给你,他们赚了银子,我们消磨了时间。我们要做的是找出那关键的几千字仔细看,看完就放下,再找另一本。
[if !supportLists]13、[endif]读书不是找来一本就抱着看,这样读完可能记不住。有人说“问题读书法”很好,读前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还可以更进一步,我们就一个论题,四处寻找答案,同时翻阅几本或几十本书里的相关内容,这种找来的知识,不仅能串成一条线,而且记忆更牢固。以前没有图书内容搜索功能,做起来费时费力,从去年开始很多电子书平台都支持全平台文字检索功能,这让我们能在几秒内就找到几十或上百本同一论题的书,方便极了。
[if !supportLists]14、[endif]面对一个新领域,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比较好呢?个人觉得,查找这个领域里名气最大的两本观点相反的书来读,我们只做一个旁观者就好,理清来龙去脉。工具书除外。
15、1925年,有个报纸采访鲁迅,让他给年轻人一些读书建议。鲁迅说少读,最好不读中国书。这个故事很有名。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因为鲁迅自己看了很多中国书,国学功底深厚。他不建议读中国书,是希望那时候的年轻人不要对国学抱有太大期望,不要醉心于国学,忘记学习其他文明的智慧。
16、很多学者建议读书要读那些费些劲的书,因为这类书能让自己成长最快。如果人人都按照学者的建议这么读书,每个人都会成为学者,那就砸了那些学者自己的饭碗。还好99%的人不会那么较真地看书。
[if !supportLists]17、[endif]只要你关注过学习方法,就一定听过费曼学习法,非常有名。它的核心理念是:如果有一个东西,你不能用很简单的语言把它给别人讲明白,那你就不是真正理解这个东西。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教给别人。
[if !supportLists]18、[endif]理解一本书,最好把它放在这个领域的历史长河里,看看它来自谁,它又反对谁。一本经典的书籍,一定是有学术传承的,它继承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新概念,新概念的解释力是强是弱等等,是有行业定位的。我们知道了它的定位,就有了相关知识的清晰轮廓,自然也就有了分辨力。
[if !supportLists]19、[endif]富兰克林说过:“我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在查找一个资料的时候,意外发现的另一个资料”。很多爱读书的人,让他们收获最大的书,不是有计划地系统阅读的那些书,而是偶然遇到的结果。阅读一旦开始,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if !supportLists]20、[endif]对于一个新领域,最好先去读这个领域的史学著作,了解从古到今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去细读喜欢的先哲的书。比如想读哲学,就先读哲学史。了解各位哲学大家的基本思想,再读喜欢的哲学家的书。如果一开始就一猛子扎到某位哲学家的观点里,很可能会发现解释力太强,然后处处使用这位先哲的观点做行为指导思想,容易偏激。在不了解领域全貌时,就盛赞某位大咖,以后会被频频打脸的。
[if !supportLists]21、[endif]不要听读书少的人叨叨碎片化学习没用,他们是觉得学习没用。想想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的学习习惯,一节课45分钟,几门课同时交替学习,这难道不是碎片化学习?只不过一个碎片是45分钟而已。另外,《论语》是典型的碎片式语录,却不耽误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if !supportLists]22、[endif]有人只读活人写的书,认为这是紧跟时代;有人只读死人的书,认为那是流传下来的经典。这很扯淡。活人的书里一定会提到死人书里的观点,死人的书里一定有活人书里的影子。
[if !supportLists]23、[endif]常常能在某本书里读到另一本所谓经典书的坏话,而且有理有据。这种情况遇到的多了,会逼迫你慢慢冷静下来,不会再有看见一个精彩观点就兴奋地活蹦乱跳,因为在未读的某本书里极有可能写着更精彩的反驳观点。
[if !supportLists]24、[endif]读小说有个很大好处,就是培养人的移情能力,会让人情商变高。小说能让人感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锻炼情商,不走弯路,小说要好好读,尤其是严肃小说。
[if !supportLists]25、[endif]最后一条给查理芒格,巴菲特一生最敬重的搭档。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