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斗士鲁迅最爱的美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著珍馐入册,流传千古者,谓之美食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先生,同时也是美食家,他们的作品和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鲜生史》纪录片通过再现4位先生笔下的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可谓是,先生与美食,相映成趣。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等。一些描述鲁迅的文字更多地把他刻画成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文坛斗士,但我们不能只知道他是战士,也要了解他的个性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好吃而且是标准的吃货。喜爱美食的鲁迅先生一辈子笔耕不辍、四处为家,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吃的。鲁迅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是源于那些美味,因为能够享用现实里的美好,那些与现实里黑暗的战斗才有了意义。

1、先生的朝花之味

我们常常忘记一件事,凭他多厉害的大人物,都有过当小孩子的时候。从出生到13岁,鲁迅在故乡绍兴度过了温情轻松的童年。鲁迅小时候跟所有水乡的孩子一样,少不了与水有关的游戏,比如说钓虾,他曾经这样写道: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醉虾:虾有各种吃法,只有醉虾是永远的神。醉虾吃的就是鲜活,做的时候河虾必须活蹦乱跳,清洗干净后倒入葱姜米醋和腐乳汁、胡椒粉调合在一起的卤汁,还有最重要的母子酱油和黄酒,浸泡一刻钟。

鱼圆:在鲁迅的各种创作中,关于鱼的文字多达248处。鱼圆是绍兴菜里的标准门槛菜,鱼一般用的是鉴湖的鲢鱼,必须经过七大关卡才能做好,即通过“刮、漂、搨、㧕、挤、汆、淋”一系列动作,养熟以后才能上盘。

茴香豆:鲁迅在文章《孔乙己》里描述道: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4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1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茴香豆是最理想的咕酒胚,软糯又带着甜味,与黄酒最为合宜。把干蚕豆与茴香、桂皮、甘草等香料一起煮,当然还需要加入黄酒。在煮的过程中不能一直用大火,小火慢慢加热,焐熟焐糯焐入味,关火之后一直焐到水冷,茴香豆就烧好了。

2、未雨绸缪的餐桌哲学

绍兴人有着最实用的生活哲学,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将食物留存下来,比如干货、酱货、腌货,绸缪随时出现的艰难时刻,给人们带来安全感。鲁迅客居在外,最惦记那口家乡味。住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一家子经常收到来自家乡的干菜、酱鸭等。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写道: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就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

干菜:干菜是实用主义菜式里最典型的,鲁迅先生提到干菜的文章就有17篇,次数多达21次。每年秋末是制作干菜的黄金期,芥菜是制作干菜的最佳选择,必须经过晾、堆、发酵、晒干四步方能做成。晾:洗净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一天;堆:放在竹匾上“堆黄”,让芥菜褪去明亮的青绿色;发酵:撒盐脱水,石头压牢,芥菜里的精华得经过10多天的发酵;晒干:发酵后继续接受阳光的温柔洗礼,再次脱水,直至完全晒干。

干菜焖肉:干菜与肉是最能勾起食欲的搭配。先将五花肉大火炒,酱油提色,绍兴加饭酒去腥增香,再加入干菜翻炒。关键是第二步,将炒完的干菜五花肉放在碗里上锅蒸1小时,盖上碗再蒸1小时。经过两个小时的蒸煮,一道色泽枣红、香酥绵糯、咸鲜甘甜、油而不腻的干菜焖肉就可以出锅了。

酱鸭:在家乡的酱货里,鲁迅最喜欢酱鸭,《鲁迅日记》里记载的就有7次。首先,将麻鸭去毛去内脏洗净,挂在通风处晾干表面水分,接着将炒制后的粗盐、花椒涂满鸭子全身,腌制1天,去腥脱水。随后,把鸭子放到母子酱油与桂皮、茴香、花椒等调料融合的缸里,腌制12小时。最后,挂在日照通风处晒制,酱鸭水分流失继续发酵,四五天后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想吃的时候,只需大火蒸上40分钟便可出锅了。

3、爱吃甜食的斗士

鲁迅有义正词严的文字论战,但在口味爱好上,他是不折不扣的“甜党”。1912年5月,鲁迅抵达北京,在教育部任职。他在北京居住长达14年,这里的点心深得鲁迅的喜爱,但因为甜食,鲁迅需要经常看牙医。据统计,1912年至1935年,牙疼共有13次,修牙补牙多达75次。鲁迅在《零食》中写道:只要胃口好,可以从早晨直吃到半夜,但胃口不好也不妨,因为这又不比肥鱼大肉,分量原是很少的,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

萨其马:导致鲁迅坏牙的甜点里,必然少不了一道老北京点心-萨其马。鸡蛋和到面粉里,将面团揉到盆光、手光、面光,饧发后擀开,切成长七八厘米的细条,放到锅里油炸,使细条内部形成海绵状疏松结构。熬制的糖浆是由白砂糖和麦芽糖调配而成的,将炸好的细条、葡萄丁、金糕丁、黑芝麻等倒入刚熬好的糖锅中,搅拌均匀,压成块状并切成小块。

京八件:明清宫廷糕点京八件,用料考究,不光酥皮制作和内馅调味各有规矩,连名称都是成套的吉祥话,比如,福禄寿禧,和谐佛手,小元宝,金丝寿桃,喜上眉梢,富贵兰花,稻香茸鸡,祥云如意。

三不沾:清代皇宫御膳房名菜里有一道醒酒甜点“三不沾”。鸡蛋黄里加入绿豆淀粉液、白糖,炒锅上小火,放入少许色拉油,将调好的鸡蛋黄倒入锅内,顺一个方向调打,手不离勺,勺不离锅,锅不离火。为了不粘锅,必须双手并用,一手搅炒,一手淋油,400下左右就完美地做成了“色泽金黄、形如满月、似糕非糕”的三不沾。

4、敢吃螃蟹的勇士

很多文学家都有个缪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文艺女神),给生活和作品提供灵感。而鲁迅先生的缪斯就是螃蟹,因为先生提到“螃蟹”的文章就有23篇,多达47次,光《鲁迅日记》里就记载了10多次吃蟹。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写道: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不仅是吃蟹的勇士,更用一生去表达自己有多喜欢吃蟹。

清蒸大闸蟹:金秋10月,是江苏扬州高邮湖大闸蟹丰收的季节。从捕获到送上餐桌,时间越短越是新鲜,最快的吃法就是清蒸。一笼新鲜美味的大闸蟹,只需蒸上七八分钟即可享用。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鲁迅描写了如何吃一只大闸蟹: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

蟹黄汤包:蟹黄汤包是扬州早茶非常有名的一种,一个汤包里面最起码要放到2只到3只蟹。高汤用老母鸡、筒子骨、肉皮熬制而成,冷库降温,静待汤汁变成固态的皮冻,切成碎末,蟹黄、蟹肉用豆油炒一下,与皮冻碎末搅拌成馅儿,面粉、盐、碱水、鸡蛋清按比例和成面皮,包的时候褶子数量绝不能少于32个,最后上蒸笼蒸熟。

蟹鮰狮子头:大闸蟹虽好,单吃总嫌单调,而蟹鮰狮子头就是一种新鲜又不失优雅的吃法。切碎的鮰鱼肉加入猪板油和盐,上劲后揉成小团,取蟹黄镶在鱼肉团上,放入水中煮制。



关键词 /纪录片  鲁迅  美食        

《纪录片札记》系列第3篇原创文章

这是“堇希的札记”第10篇原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