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今天手机被这样一则消息刷了屏:杨绛先生辞世。国人纷纷缅怀追忆大师。个人点滴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时间看到此消息,正值午休,闲暇时我有用手机翻看腾讯新闻、新华网等新闻网站的习惯。看到此消息:叹惋却不震惊。因为前几日早有新闻说先生病危,后又有发言人站了出来辟谣。心中默默祷告平安,但多年的历练,我深知某些新闻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凡是出来辟谣的新闻往往更接近于现实,或者是现实的前兆。
于是今天,我只得叹惋大师的离去。先生105岁高龄辞世,终与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实现了“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的愿望。对先生而言定是幸福的;对世人而言,除了遗憾只能是叹惋了。
探究"先生"一词,它并非专门是对男性的尊称。我们也可对有学问、品行道德高、让人尊敬的女性称为“先生”。我们称杨绛为“先生”,绝非溢美之词。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好的那个人”;是被称为“最懂《围城》”的那个人;是于苦难中毅然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堂吉诃德》的那个人;是虽历经一个世纪的波澜沉浮,始终荣辱不惊、平静如水的那个人……
我想大家之所以追忆杨绛的先生,更多追忆的是先生历尽铅华饱经风雨洗礼,始终从容淡定保有高贵优雅的灵魂。
大家扼腕叹惋先生的离去,同时也发出了内心的呼唤:新时代能少一些动辄侃侃而谈的“砖家”,多一些像杨绛先生那样真正做学问、做研究的“先生”、“大师”!
翻看朋友圈,两年前先生103岁之时,自己曾连发两文如下:
其中既有对先生的祝福和自己的感悟
又有文洁等的真挚评价
大师已逝,精神长存!
身为教师,我们播洒着智慧与希望的火种。“讲台催心老,粉笔染白头”,我们每天早出晚归,若仍能无怨无悔、失志不移、初心不改、耕耘不辍。我认为,我们也可骄傲地昂起头颅,挺起胸膛,被学生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老师”,一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