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无益,今天来个实践篇,直观地感受吧。
日新月异的世界
基于辩论的思考体系自是卓越,就像一辆车的左前轮表现出色一样。这完全无可厚非,但远远不够。 (借用比喻,先捧后杀,引出下文自己的观点)
一名医生接诊了一个出疹子的孩子。医生立即想到了那些可能的“框架”:是晒伤?食物过敏?还是麻疹?医生随后检查了他的体征和症状,做出了判断。如果医生判断当前状况可以套入“麻疹”这个框架,麻疹的治疗方案就写在那个“框架”的边上,医生也就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这是传统思考方法最理想的状态。(举例结合作者自己的观点,生活的例子更有代入感)
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了各种标准情境,并据此判断新出现的情境该归入哪一个“标准情境框架”中。一旦做出判断,行动步骤就不言而喻了。(上文总结性说明)
这样的体系在稳定的世界相当奏效。在稳定的世界里,以往的标准情境同样适用于现在。但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标准情境可能就不再适用了。(自己文章的针对性,写给谁,有什么优势)
我们需要设计前行之路,而不只是判断未来该走哪条路。我们需要思考“能够怎样”,而不仅仅关注“是什么”。(作用)
但西方思维(或任何其他思维方式)的基本传统尚未给出建设性思考的简单模型。这恰恰是“六顶思考帽”方法(平行思考)所关心的内容。(通过比较,体现优势)
当我们书写文章时,得先问问是要给谁看。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但没有想过自己写的东西没人让他人感到需要。需求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沟通,如果写的东西没有考虑到读的人的感受,内容再好也不会有人读。
嗯,就像我的文章一样。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