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是个记忆力极好的人。听过的故事、伴侣的诺言、花过的钱、见过的人、存放的物品……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我发现自己开始忘记上一刻要做的事、存放的东西、设置的密码都记不得时,我知道这是生活太忙碌导致的,脑容量已经不够用了。
直到现在,我看完山下英子《断舍离》这本书,开始意识到,我这种生活状态就像“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小鱼变成了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进水口不断地注入,出水口却很少排出,杂物持续沉入水槽底部,看似水面清澈,但经不起搅动。
长此以往,看似拥有的更多、更丰富了,实质上却将自己置于一种更加混沌的状态里了。
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又担心以后会用到,于是在入口不断妥协,轻易地入手东西,而在出口又犹豫顽固,难以舍弃不需要和不适用的东西,即使狠心舍弃,却难以放下这份执念,导致难舍难分,最终以其他方式进行补偿,陷入只进不出的恶性循环。
当断不断,当舍难舍,当离拒离,是造成我们拥挤、不满足、焦虑、迷茫生活状态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由此会造成进和出失衡,新陈代谢紊乱,自然是污垢淤积,不仅影响水槽的清洁,而且影响鱼的生命状态。
鱼就是我们自己,水槽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外在居所的空间状态与内在自我生命状态其实是一致的: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相,一个是心。可见,表里如一、相由心生,在断舍离这门学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现在,其实还有很多人认为断舍离只是扔东西。其实,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虽然最简单也最好用的断舍离是从整理杂物开始的,那是因为这样可以带给人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小成功的叠加会给人带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老大难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持续地去坚持一件事,推动改变的发生和习惯的养成(也叫“小步子原理”)。
而在处理杂物、废物的过程中,实质是通过物品来认识外在与自己的关系,进而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长久下去,能够极大增强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并对自己的生活建立更多的掌控感,进而摆脱愚蠢的欲望、无来由的焦虑和该死的迷茫,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所以,最初级的断舍离是从“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开始的,衣柜里、书桌上、冰箱里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到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都是实践断舍离的绝佳路径。
面对一堆衣服不要再说“总感觉我没有衣服穿”,是你该断舍离了!
面对书桌上的一排书不要再说“我没有时间看书啊”,是你该断舍离了!
面对头脑里消极的评价和负面情绪不要再说丧气话了,是你该断舍离了!
……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是关于“出”的生活美学。
进,则出
出,则进
然后再出,如此良性循环,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
而我认为断舍离是人生舍得的哲学、是生活掌控的智慧。一个人若是在得到的时候不随波逐流、不妥协,在舍去的时候不顽固、不贪恋,不是莫大的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