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个线上讲座,收获估计是能消化个好几年的。但是实在是太累了,没有办法思考梳理,又不想直接把讲座内容照搬上来凑字数。
爸爸劝我说,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但我知道自己其实就是累了,或者说想偷懒。至于被掏空,我觉得其实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不准确的,可能所有的点都可以经过挖掘,不断深入延展。但不得不说,挖掘确实是一件非常费脑力的事情。
其实想来,每日搜集到可延展的信息,思考梳理,并且写成一千字的文章,大脑要经过如此多的工序,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我还好,毕竟基本每日赋闲在家,没什么别的需要太多分散精力的事,想想群里很多前辈都正奋斗在职业一线,还能坚持下来,实在是厉害的。
其实几个月前,有试过自己玩每日千字计划,重启了非常多次,最后还是变成了“每日千字日日打脸计划”。惰性实在很难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真的不是一个特别能对自己狠的人。
但我依旧非常相信习惯的力量,或者说认定的力量。就像我认定健身是一件对于整个人生都非常重要的事,我有过关于健身的各种计划,虽然目前没有一件能做到天天执行,坚持超过3个月的。但是也没有一件被我完全放弃。可能有段时间忙,没有做,但心里一直记得,过了那段时间就会更努力的做。
这种感觉其实有点变态,就像得知自己有了戒不掉的毒瘾,几天不抽也没关系,因为阈值已经达到了要完全戒除比坚持更难。“每一天不重要,但每一天很重要”。
写作目前还没有能够列入这个毒瘾表,主要的原因还是恐惧以及不自信。但它迟早要成为我这个列表上的一员,这是必须的。
之前我也有讲过,破除对写作的恐惧和不自信是我参加这个活动的主要原因。本来只想先以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顺着意识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在乎质量。但后来,也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居然也有一些认真思考的成果。也算是超过对自己预期的要求了。
但当有过这种成就感,不由自主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变高了,焦虑也随之而来。在之前的打卡文章中,黄老师对这种焦虑(我自己定义的焦虑,可能并不准确)的反应是绝不向生活妥协,我是十分佩服的。目前可能由于自己的软弱,也可能是自己的价值观(身体和开心比较重要),我的反应是,当意识到这种焦虑后,努力一下,如果不行马上放低目标,继续回到舒适圈,即比较开心和顺畅的写作,达成自己最初的目标即可。
但还是存在问题。发现自己依然还是想法太多,坚持力不够。在之前的打卡文里说每天要看2-3个公司新闻,然后分析,结果没有做到。然后又说把浸会这一年财经新闻专业所学总结一个系列,也只坚持了两天。后来又告诉自己每天分析一篇商业特稿,分析内容以及写作结构手法,只做了一天。注意力总是在被分散。毅力还是太差。
今天还有一件伤心的事。一直被自己的近视眼困扰,不想带框架眼镜,带隐形眼镜伤害又很大,于是去咨询了关于角膜塑形镜的事。结果因为我度数已经超过600,已经不能带角膜塑形镜了。之前看过财新一篇报道,说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据说户外时间少是主因。显然,罪魁祸首是教育体制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