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周时间看完了梦枕獏大大写了十七年的《妖猫传(沙门空海·大唐鬼宴)》,主线是玄宗和杨贵妃的情事和杨贵妃马嵬驿缢死,故事的背后却是一段人心为咒的阴谋。
非常精彩,精彩到我花了几个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在看,前提是你得熬过了前面的20%左右内容,避免剧透,表下不说。
这本书令我特别感兴趣是空海关于宇宙、佛理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大多来自空海和猫妖、橘逸势的对话。
猫妖和空海初次见面,谈论过世界至大至小之物和美丑的问题 ,大意是在宇宙中,仅仅是准确的不因人或者其他物种的标准而变化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存在。一个事物本质的东西,其实不会因为标准而改变,它就是它,只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物种感受和标准不同,才变得不同。是人的心不同,所以所见、所感、所闻不同。
空海对橘逸势说,世上一切事物其实都是虚幻的,都是“空”,即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这里的色=事物),而为什么这些事物对于人来说并非是“空”,是因为有事物本身的存在+人对该事物的感受,共同构成了人心对事物的认知。若一个事物存在,你对它没有任何的感受,或者你虽有感受,但这个事物并不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空”的。只有“事物本身+人的感受”,才对人产生意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橘逸势问空海,如果悲哀是空,那么悲哀可以消解吗?空海说,即使知道悲哀是空的,悲哀也不能消解。连佛法也不能吗?不能。任何事情,人、事、物,包括佛陀,也不能永存于这世界,人有人的尺度,时针有时针的尺度,山川有山川的尺度,佛有佛的尺度,但总有一天会消解,这个消解是自然的,而无法用“外物”来达成,悲哀也如是。清楚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视悲哀为同类,才能接纳悲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永远要寻求快乐,而不要放纵情绪沉溺于悲哀,因为它总会过去,在你寻找快乐的不知不觉中。但若你非要执着于用什么来消解悲哀,沉溺其中,悲哀反而会跟随人的一生。我们也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总会过去的”,其中蕴含的不也是同样的智慧?无论快乐、悲伤,都会过去,快乐不可能永远延续,悲伤亦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坦然接受快乐逝去,也能坦然面对悲伤的到来。
空海和橘逸势曾讨论过关于“害怕某物”的问题,空海问他,看见一把刀,你会害怕吗?橘逸势下意识回答“会”,因为在普遍的认知中,刀者,兵也,兵者,战也,战必流血。空海再问他,那如果拿着刀的人,是我,你还会害怕吗?橘逸势了然。执刀者若是空海,他便不怕。物,通常是不会令人产生害怕以及其他的情绪的,令人产生情绪的,是使用此物的对象,或此物所寄托和代表的俗世的意义。
以上内容,仅是读书过程中特别引发了一些想法的部分,凭记忆写下,或有漏误。
写到这里,我知道我自己并没有了解得特别深刻,毕竟对于佛学、哲学等,我连门外汉都还算不上,可是内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即使肤浅也认为有必要记录下来,以供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