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正义精讲277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277

卷六·胀论第三十五

4/6


原文:

黄帝曰:愿闻胀形。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腰”当为“腹”——译者注)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原文译文对照:

~~~~~~~~~~

黄帝曰:愿闻胀形。

黄帝说:想听您讲讲胀病的病形,也就是表现或症状。

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岐伯说:就五脏而言:胀病发作在心脏的,会有心中烦乱、呼吸气短、睡眠不安宁的表现。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胀病发作在肺脏的人,其胸中因气胀,会明明虚空无物,却感到胸中满实,并因此引发气喘和咳嗽。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胀病发作在肝脏者,其胁下部位,即左右两腋下、人体侧边的肋骨区域,会有胀满感,且因此而引起疼痛;此胀痛之感会一直向牵引到小腹区域。小腹,在中医概念里,指下腹(肚脐以下腹部)之左、中、右三区的中区部位。

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胀病发作在脾脏者,会有呃逆、四肢不轻快、身体懒重到连身上衣服都承受不起、睡眠不安,等症状。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胀病发作在肾脏的,则证见腹中胀满,此不适感牵引背部,令背部亦不舒适,腰髀部位疼痛。

六腑胀:

就六腑而言,则: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胀病发作在胃部,则证见腹中胀满;胃脘作痛;鼻中如闻焦味(胃属土,土之臭为香;心属火,火之臭为焦;火生土,则心为胃之母。子有病,母来救,则鼻中能闻到焦味的之气息),妨碍吃东西;大便困难。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

胀病发作在大肠,则肠鸣腹痛,濯濯有水声,在此前提下,若是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也就是食物未经消化就泄出。

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腰”当为“腹”——译者注)而痛。

胀病发作在小肠,则少腹(脐下腹区之左、右两侧区域,俗称“腰”)感觉撑胀,且牵引大腹部(大腹即胸下脐上之区域,也称“上腹”)作痛。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

胀病发作在膀胱的,会少腹区域感到胀实,且膀胱气闭、小便不通。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胀病发作在三焦的,会证见皮肤因气满其中而浮胀,用手按压之,则指下感觉空浮而不坚实。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胀病发生在胆腑的,会证见胁下(即腋下之侧胸部,身体两侧之肋骨所覆盖区域)部位胀痛,口中发苦,经常叹大气。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

上述各种胀病,其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都是一样的。只要明白使正气来复的操作叫顺、使邪气退散的操作叫逆,就能根据正邪二气相搏的实际状况,精准确定当下的针具选择、行针手法、刺入深度、留针时长、进针次数、发针间隔、刺治步骤……等等,也就是制定出一对一的精准刺疗方案。

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

如果正气虚弱却采用泄气法行针,或邪气炽盛却采用补气法行针,这就是使病情恶化的“逆”向操作,会使患者之生命神气离开其所居之脏腑,导致邪气侵入脏腑,而正气却涣散、败退,且无法凝聚以发挥人体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体现为相应脏腑的器官功能衰竭。粗劣的医工常常在“逆”、“顺”操作上搞反,是谓“折人寿命”。

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如果正气虚弱用补法行针,而邪气炽盛则用泄法行针,这才是使病情好转的“顺”向操作,会使患者之已经离散的生命神气,回归本脏本腑。能通过针刺,使患者的生命神气逐渐充实其体表各处孔窍、从而不给外界邪气留一丝侵入人体之缝隙,这样,才称得上是“良工”,也就是医术高明的医者。

~~~~~~~~~~

老黄历择吉,2024.9.25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76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278


推荐:猴子森林1~121(灵枢经正义精讲1~5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