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奶一声“回家”的呼唤,竟让我觉得如此遥远
|圣文小同学
一个人北上天津,南下广州,横穿景德镇、杭州、上海等等,那时背着包独自穷游觉得很舒服,随心所欲放荡自由,没有家的束缚,不受周遭脸色左右,走过城市的车水马龙,领略世间的风花雪月。后来才发现,走过那么远的路,最遥远的还是那条回家看阿爷阿奶的路。
——写在前面
上个月回了躺老家,是为了去看望久别的阿公阿奶的。自从那年离开这个村庄后就一直很少回去,原因是爸妈平时工作挺忙的,我休息的时间也比较少。于此,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对这里许多的人们,更是凭着儿时模糊的印象,
虽说我的童年是这里度过的,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像在外游子那样,有着急切浓烈的乡愁,在平时更是从不提及。
回到这个曾经生养自己长大的地方,我竟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走错了回家的路,但是看到阿公阿奶迎接的笑脸,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是自己太久没有回来了。村庄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原来的土坯瓦房,基本都改造成了混凝土平顶房,原来坑坑洼洼的泥石路,也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面。偶尔几缕袅袅炊烟、公鸡打鸣、小鸟啾啾,散发着乡村独有的泥土气息,更烘托出村庄的安详和静谧。
阿公阿奶热情地帮我卸下背包,我顺手拿出他们最爱的“桂花糕”,他们却深沉地叹气道:“哎,人老了,吃不动了,早几年回来还能吃得动。”看着阿公阿奶只剩几颗发黄的门牙,皮肤干瘪枯黄,两颊缩成一粒核桃般,深深浅浅的沟壑纵横,泪水无意识地在我眼眶打转,心中的那份愧疚久久不能自已。想到自己小时候都是阿爷阿奶一手带大的,而如今这么多年来,我却连好好看他们一眼也没有,都不知道他们已经吃不动“桂花糕”了。
我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思中,阿公阿奶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好菜,摆出了碗筷。他们知道我爱吃红烧鱼、荷包蛋、小白菜,都提前弄好了。隔壁的刘婶从厨房出来,客气地拉着我的手:“娃啊,都好久没回家了,来刘婶家吃个饭吧,你爱吃的菜我都知道,早已准备好哩!”刘婶除了苍老了之外没有多大变化,还是那么纯朴和蔼,而我,是真的好想好想陪阿公阿奶好好吃一顿饭,就谢绝了刘婶的好意。对面的张婆也掺和了几句:“文呐,你读的书多,有时间过来教教我家这娃写字吧,刚上一年级嘞。”尽管有些惭愧,我还是应和着点头答应了。
饭桌上,阿奶不停地给我夹菜,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像不是自家人一样。他们还跟我讲了我小时候的事,我一边装作不知道发生过这样的事一边笑得前仰后合,看着他们也跟着乐呵呵地笑了,我的内心高兴极了 ,真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持天真的笑,真诚的笑。说起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都说很好,比以前改善了好多好多,我的心里总算是放心了。
饭后,我绕了这个村庄走了一大圈,为去寻找儿时的记忆,还有阿公阿奶他们生活的轨迹。原来,他们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一样的早出晚归,一样的干着脏苦累的农活,一样要放养各种牲畜,但这也恰恰构成了世间最美的图画。我拿起来手中的单反,记录下这些乡村的本色,是希望自己不要再忘记村庄的模样,想阿公阿奶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看看。
突然觉得这几年一直生活在城市当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在一个什么都讲究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跟着城市的快节奏,只有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保持着独有的美丽,无须为了挤公交车而烦恼,不用熬夜到凌晨才睡觉。记得初中那时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向往这种安逸、恬静、慵懒的生活。回到这个久别的村庄,不就是如此吗?
临走的时候,阿公阿奶跟我唠叨了好一些话,这次,我听得那么入神,一一回答着。刘婶张婆给我弄了挺沉的一大袋农家特产,我忙着说些感谢的话,内心是既高兴,又觉到一种惆怅,他们不停地叮咛着我,要我路上注意安全啦,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啊什么的。
上了班车,隔着车窗,阿公阿奶看起来有些落寞,而我,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车开动了,阿奶像个孩子一样憋红了脸朝我喊:“孩子——有时间就多回来看看阿公阿奶。”我反复地问自己:回来?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呢?
透过玻璃,看着阿公阿奶佝偻瘦小的身子,仿佛他们这几年的艰苦生活都历历在目。滚烫的泪水直穿我的脸颊,咽下的不只是离愁,还有剪不断的乡愁。
与村庄别离,就像同初恋分手一般,再见就不知何年。车子转过那个拐角,只剩一团寂寞的黑烟......
离开老家,思绪已模糊了村庄的模样,而村庄,还有村庄的人们,却始终没有忘记我。他们都需要我、期盼我能够经常的回去,与他们分享乡村的景色,与他们分享对生活的那份感受和满足。生活在城市的这一头,我仿佛时常能够听到遥远的村庄在呼唤:“伢子,回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