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童童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做了一件事,我知道你肯定会生气。”然后拉着我的手来到房间,打开抽屉,说:“我拿了你一张钱。”
我看到最外面一张一百元被抽出了一半,好奇地确认:“你是想拿妈妈的一百块钱吗?”(当时我认为她应该没拿走。)
—“我拿了你一百块钱。”
—“拿走了吗?”
—“嗯,我放到我的存钱罐里了。”(这段时间可能因为有存钱意愿,自己不知道对不对,做了这个行为。)
“童童,这个行为不好,这个行为是一个小偷的行为。”(虽然觉得自己当时定义有点重,不过并没有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一个小偷”,还是就行为论行为了。)
她跑出房间,听到不远处按动储钱罐滴滴滴的密码声……
她拿着一张一百块钱走进房间,递给了我,我的脑子里只冒出了这一句话:
“童童,谢谢你把一百块还回来。”
为什么我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会对孩子说一句感谢?我想很大程度是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欺负同学的一个孩子时,没有斥责打骂,而是用四颗糖果奖励他在孩子行为中看见的四个优点。
由于我没有斥责孩子,而是感谢孩子“还回来”这个行为,这句感谢力量到底有多大?童童有些脸红,立马转身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关上了房门。过了不到两分钟,她抱着存钱罐,上面贴着一张A4纸,来到我的房间。
“妈妈,这就是全家人‘收’的字。”她指着A4纸上弯弯曲曲的波浪线说道。
我很是好奇的问:“‘收’的字?啥意思啊?”
她说:“我开始读了?”
她认认真真“解读”着画满了不太整齐的波浪线的纸张,大概的主题思想是:
存钱罐的这些钱都给你们吧,我不要了,你们的钱就还给你们吧,没关系,因为这些钱都是你们的,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你们的,都不是我赚来的......
——爱你的谈芊同 全家人收
从一开始听得想笑,到后来听得想哭。她连续写了三封“信”(意思重复哈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触动,以及对妈妈的感激和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感知。
这件事让我更加懂得,语言力量的伟大。看见孩子的优点,会给孩子带来内心最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