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
并不是距离将我们隔开,
而是我们逐渐发现: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空间。
回家这几天,每到夜晚,我们一家三口齐聚客厅里,各自瘫在沙发上属于自己的角落。每个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有1.5米。老爸刷着手机,妈妈看着电视偶尔刷刷唯品会,我仿佛死狗一样躺在单人沙发上同时操纵手机、平板和电脑。时不时,老爸会来一句:“哎呀,我去!”或者陡然大笑出声。妈妈安静如鸡。我自顾自的嘿嘿嘿,无聊的话,就会从沙发上滚下来。
几天过后,我突然觉得:我在家的夜晚,和我在宿舍和爸妈视频,感觉没什么差别啊。
上研究生时候,牙刷姐姐跟我抱怨,她爸妈来她家看她(她一个人住),住了一周后,三个人都很不耐烦:妈妈找不到人跳广场舞,爸爸没有麻将搭子,她则不敢自在的抽烟。
当时我十分不解:一家人在一起不是应该很开心吗,怎么反而都不自在了呢?
“各自生活圈都不同了。非到一块儿住,大家都不方便。”牙刷姐姐如是说,“你长大就懂了。”
彼时,我还是一颗依靠着父母生长的爬山虎,对姐姐的话不明所以。现在我懂了一些:因为我们每个人,终究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
哪怕是多亲密的对象——密友、爱人、双亲、孩子——我们依然需要孤独。
我去外地工作,身边没有任何玩伴。为了怕我寂寞,妈妈总是会在晚饭后和我视频。数周后,我视频到一半,说:“妈妈,我不想视频了。”
“为什么呀?”妈妈温柔的问。
老爸:“她想静静。”
爸爸你真了解我。
No one is an island。
这句话让我在青年时候感动不已。
就算是内向者,他也需要和他人交流。
虽然现在人常吐槽自己“聚会三小时,休息一星期”,但我们自己在家时候,也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去回应别人,找别人的回应。
就算频率很低,或多或少,我们也是在交流的。在交流中,我们感到自己被需要,也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随着成长,我发现我们都是卡夫卡:想要孤独时候,我可以一个人静一静——就算是爱人也别来打扰我。当我想要有陪伴时,我随时能找到陪伴。
听上去很欠揍,却是大实话。
妈妈曾经精准的形容我:“你需要一丈远的朋友。”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确实如此。
当年,我和舍友保持着一种:我醒了,她已经出门;我睡了,她还没回来的良好关系。
导致有小学妹对我说:“如果你死了,第一个发现的人应该是时不时上门来的我。”
我好笑道:“喂,我有一起吃饭的朋友了啦。”
小学妹:“但你不约他们,他们也不会找你。”
这方面,我和小师弟十分相似。(性别女。之所以被称之为小师弟,是因为我觉得称呼她们为小师妹A和小师妹B很不方便)
我们喜欢社交,也固执的守卫私人空间。
不同之处大概是,她在长时间里孤独一人,依然过得很有趣;而我一个人久了,就忍不住会无聊的在地上做前滚翻。
小师弟认为我的无聊来自于不习惯:“我从小都是一个人待着,要学会打发时间。你从小都有小伙伴玩。”
但若是天天有人在我身边,我也会难受的要命。
比如这次去广州,和小伙伴住双人间。24小时绑在一起。为了“静静”,我都会在回酒店后和睡觉前,去楼道里静坐一会儿。
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
并不是距离将我们隔开,而是我们逐渐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空间。
我们越来越强调尊重,就算是爸妈进我们的房间,不敲门直接进来,我们都会生气。
我们越来越强调独立,因为唯有独立才能贯彻自己的自由意志。
于是,我们活得越来越像一座孤岛。
这座孤岛上,唯有我一人。可能有的人的岛上有猫,有狗,有动物,但人只有一个。
岛上有一艘小船,我可以出去串门;有wifi有4G信号,与世隔绝又时刻在线。有书、有游戏,有可以满足我需求的一切一切。
这里很自由,很充实。
我孤独着,但并不因此沮丧。只是有时候,有些寂寞罢了。
晚上,家里。我时不时会叫一声:“麻麻!”
妈妈温柔的回答:“诶~干嘛呀”
没干嘛,就想确认下你在。
- END -